一、四川人物画简史
四川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方叔所著《斋画品》:当时全国书画“蜀笔居半”。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蜀道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举天下之多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宋人李之纯语)。仅《益州名画录》载,从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国(1736年到1949年)在川和川籍画家1148人。其中孙位丶赵公佑、范琼、卢楞伽、黄筌父子、刁光胤、石恪等。说“范琼与陈皓,彭坚同时同艺,寓居蜀城,善人物,佛像,天王,罗汉,鬼神,三人同手与诸寺图画佛像甚多,于圣寿寺等寺,自大中至乾符,笔无暂释,图画二百余间壁”,可见一斑。
历史上唐玄宗曾两度命吴道子入蜀,王伯敏先生说吴道子曾两次入蜀,一次年轻时,一次壮年至晚年时。晓岚先生则更确切地说“吴道子”两次入蜀,一作为韦嗣立的幕僚同行时在神龙间(公元705年-707年)(晓岚《唐代绘画研究—山水篇》《朵云》第十二期)《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吴道子“又于蜀道写貌山水”。 吴道子唐时人物画大家,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图》《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史称其画“吴带当风”,他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开创“兰叶描”被誉为画圣。
吴道子第二次奉旨入蜀时,死于资阳县城北公社境内的李家沟。吴道子墓分为“真人墓”——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李家沟,“衣冠冢”则在吴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鸿畅镇的山底吴村。苏东坡曰:“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送子天王图》局部
吴道子第二次奉旨入蜀时,死于资阳县城北公社境内的李家沟。吴道子墓分为“真人墓”——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李家沟,“衣冠冢”则在吴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鸿畅镇的山底吴村。苏东坡曰:“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作为一个移民为主的地区特色,四川的艺术深受外域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中西方艺术的互渗,民族、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兼容,形成了四川画界自家风貌独有的气质:自由、大气、细致、空灵。既有严谨厚重大气磅礴的力量感,又有轻松惬意,潇洒松动的飘逸感,构图繁密与舒朗相结合,复杂与简练有交叉。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风貌是四川人物画的特质,诸多名流及艺术家的入蜀与出川,对四川的人物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入蜀:著名人物如古代的吴道子,近现代的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师的入蜀,对四川花鸟画山水画的影响一样,给四川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和引领。
出川:近现代大家张大千、马骀、蒋兆和、冯建吴等人的出川,他们的艺术成就,对四川的艺术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将四川的艺术引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拥裘仕女图》张大千
近现代,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大量的人才流入川内,中央国立艺术大学也迁入四川。一代宗师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在四川的艺术活动和教学,他们的人物画艺术造诣,直接影响了四川中国画学院派意笔人物画的发展。
一说到中国画,我们知道临习者无外乎师课徒画谱课徒的传统方法,在印刷不发达的从前,一本画谱可谓弥足珍贵,《芥子图画传》便是中国传统画谱中最为有名的一套画谱。齐白石在朋友家做木匠时借到一套明刻本《芥子图画传》,欣喜若狂,遍临之,画艺从此走入正途。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不知何故,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有一个人物往往在写四川绘画史上不被提及,他就是川籍西昌人马骀。
马骀(1886年-1937年),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四川西昌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清末民初著名画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其山水、花鸟、人物皆长,画风严整,工北宗山水,著《马骀画宝》四卷,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与黄宾虹、张善子、俞剑华、张大千同拜曾熙为师,系师兄弟,曾在日本、伦敦、巴拿马、香港、新加坡等地办展。
马骀作品
黄宾虹为书作序称“马君企周,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该,各各精妙”,康有为评价为“凤毛麟角”。抗战时作《临敌不惧勇冠三军》等作品。其画谱成为近现代许多画家临习的范本,影响广远。
从吴昌硕一脉昌明艺专求学归来的冯建吴,对石鲁和李琼久的影响,可以从两位大家的用笔中看到吴昌硕大师的影子,简洁劲挺的线条,节奏明快,刚劲有力,颇具金石韵味。这一路的创作风格因冯建吴先生从事山水画创作,而石鲁先生在西安,李琼久先生也从事山水、花鸟创作,致使绘画传承多在山水花鸟方面,而人物画则成为一种题材而已,多为简笔画风,为直抒胸臆之作。从这一点看,孙竹篱先生的人物画创作都属于同一类风格,多以道释人物或高士为主。吉祥美好的喻意,寓拙巧于笔墨之中,呈机趣于画面之外,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
二、近现代曾经聚集在四川的人物画大师及名家
巴蜀大地的富饶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历来巴蜀的文化与艺术呈多元化的形式。抗日战争的爆发,四川作为大后方的优势凸显了出来。为躲避战乱,许多工厂、学校、报社纷纷入川,带来了多元的艺术与文化。
抗战时期,徐悲鸿所在的国立中央大学美术系在重庆、成都地区的活动,对四川的人物画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徐悲鸿曾留住四川多年,前往宝光寺青城山,并在青城山创作出了《魂》和《国殇》两幅他的经典代表作品。同时他还创作出《巴人汲水》《青城山道中》等关乎国家存亡,情系巴蜀生活的作品。
更有其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失而复得,在成都购回后,并钤上“悲鸿生命”以为纪念的画坛轶事,广为流传。
《巴人汲水图》
蒋兆和,四川泸州人,擅长将素描体积通过毛笔宣纸勾线,皴擦出体积的画法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水墨人物画既讲究西方人物素描的透视结构,又擅用中国画的墨色五彩,将西方素描三大面五大调诠释得淋漓尽致。在其代表作《流民图》中,将铁蹄下流浪中的灾民那种惊恐、饥饿、无助的情态充分展示,带给观众们强烈的视觉震撼。可以说,蒋兆和《流民图》将中西方绘画融合做到了极致。
《流民图》局部
叶浅予,在重庆办报社,其简笔舒朗的画风,生动简练的语言所传递出的艺术气息,也使得四川地区的绘画风格更多一分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舞台速写著称的叶浅予先生将生动的舞蹈用简洁明快的速写形式传递出来,诠释出全新的视觉形象,而“每日一画”的治学态度,更是成为后学纷纷效仿的榜样。
叶浅予作品
张大千,出生于内江,四川近现代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坛巨匠。举止潇洒大方,飘逸出尘。山水、花鸟、人物皆工,其人物画风独特,高士、仕女皆造型清雅俊美,张大千遍临前辈先贤佳作几可乱真,临石涛画作居然能骗过黄宾虹这样的大家,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厚。曾出川于敦煌临摹壁画,手迹过千幅,在其后的人物画的创作中,融敦煌壁画之技艺入画,设色富丽典雅,线条笔走龙蛇自由奔放,代表作《鹦鹉仕女》《玉女戏莲图》等,其画风对四川中国画人物画影响深远。
《玉女戏莲图》
陈子庄,近现代四川中国画大家。其山水、花鸟、人物颇具自家特色,用笔率真朴拙,自如而奔放,其作品趣雅共享,巧拙共生,充分反映出川西坝子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人物画线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
《牧归图》陈子庄
赵蕴玉,师承张大千,受其画风影响。他在古装仕女、工笔花鸟上都有极深的造诣,有“赵美人”的美誉。先生擅工笔重彩,曾严格进行过书法和白描的习练,高古游丝、行云流水、钉头鼠尾描等技法无不娴熟,且笔力沉雄。其线条圆融遒劲,造型典雅明丽,设色华美富贵,《蜀宫乐伎图》等,是其仕女图的代表作。受此画风影响的还有晏济元、谢临风等人。
《蜀宫乐伎图》局部
三、四川人物画现状之流辩
多元化的艺术主张和造型模式,是四川人物画的特征和现状。
受徐蒋体系影响的学院派造型形式;坚持走传统绘画道路的苦学派形式;从学院中出来,受传统影响,学院与传统相兼容的形式;民族、民间艺术的渗透和交融等。不论哪种形式,四川的人物画家都在各自的艺术观念上进行着各自的艺术探索。在四川人物画坛,有戴卫、彭先诚、马振声、朱理存、尼玛泽仁、钱来忠、白德松、沈道鸿、阿鸽等老一辈艺术家;有间接受徐蒋体系影响的李青稞等传承者,坚持东西方绘画艺术相融合的道路;有山水、人物或人物、花鸟兼长的名家李文信、赵蕴玉、郭汝愚、杜显清、谭昌镕等;有根植于连环画生发出的艺术名家徐恒瑜、吴绪经、张自启、曹辉、孙彬、袁奕贤、李星武、丁世谦、张文忠、王世贵等;有专注于雪域高原题材创作的名家敬庭尧等;有在中国画坛创佳绩的吴映强、米金铭、吴浩、邓枫等;曾经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着力探索的画家武海成、夏亮熹、袁生中、邓嘉德、蒋宜勋、刘学伦、梅凯等;有行进在传统与现实相结合艺术途程中的践行者,税关键、李家正、万一宾、朱德祥、钟秉炎等;有在水墨幻化的氤氲世界中追寻意像韵致与线条之魅力的范澍宁、周平、何昌林、杨循、戴雨樵、钱磊、刘浪涛、苏茂隆、邓敬明、张剑、魏明阳、魏葵、陈斌等;有从事艺术教育及创作的杨麟逸、贺丹晨、张争、陈昌柱、巫成金、邹艳红、张志超、李开能、濮毅、王践、陈荣等;有在民俗画家戴树良等。各地市州勤奋创作的何多俊、杨云、邓光源、李杰、刘忠俊、张小瑛、林云峰等;有优秀的女画家群体李江、高晓笛、樊萍、胡冰、王玮、周天、向洋、罗智慧、张璞一、王袁媛等,还有戏剧人物画家张鸿奎、王双才和民俗画家戴树良等。
夏亮熹 《辛亥路潮》
沈道鸿 《红豆生南国》
李青稞 《西风烈》
高晓迪 《平安岁月》
向洋《时间都去哪了》
藏画这一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画艺丶丰富的技巧丶美好的祈祷和吉祥的祝福,构成了藏画的特色,四川有丰厚的藏画艺术基础。值得称道的藏画家群体:仁真朗加、尼玛泽仁、格桑益希、梅定开、陈秉西、翔秋志玛等,创作出《格萨尔王》等经典藏画,他们的艺术创造,在传统藏画的继承和创新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民间年画与藏画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土壤,民间年画家侯世武、刘竹梅、刘光灿、何启超、陈致信、李万春等在年画与中国画交融的探索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年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藏画艺术、民间年画艺术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家们和四川的中国画家们一道,构建了四川人物画多元的艺术群体,为四川人物画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成都画坛还有许多画家,用他们的作品诠释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热爱。成都的人物画正是以老中青三代的组成形式,为成都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和保障。
四、展望未来
综上所述,一个地域的艺术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四川生活的富足,山川的秀美,历史文化的厚重,多民族和谐共融的生活,为四川人物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丰富的资源。
纵观四川人物画的历史和现状。古有先德大贤,近有大师巨匠,今有大家名师。现代四川人物画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中国画坛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必须承认四川人物画与其他人物画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自身文化传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带来的传统风格的不明确使四川画坛画风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要做到传承有序有规模地发展和开拓未来的新天地,在中国画坛中形成自己鲜明地具有地域特色的画风,严峻的现实摆在四川人物画家们的面前。我们在局部在个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个四川画家群体有待展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四川人物画在未来的艺术发展和方向上,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只有当整体的四川人物画艺术在全国造成更大的影响和关注度时,四川的人物画才有了真正的面貌。
今天,古老的现代化成都,迸发出崭新的面貌,四川的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喷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在画坛。机遇与挑战并承,任重而道远!(文章有删节)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坛,人物,创作,张大千,马骀,徐悲鸿,陈子庄,人物画,人物画,陈荣,四川人物画,画坛 人物 创作 张大千 马骀 徐悲鸿 陈子庄 人物画 人物画 陈荣 四川人物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