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廖军谈苏州非遗现状:手艺人要先造血,在使用中活态传承_非物质文化遗产-廖军-发展-技艺-刺绣

编辑:彭菲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的工艺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其中不少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话题

  中国的工艺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其中不少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话题一直有不少争议。

  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在上海市龙现代艺术中心对外展出。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廖军。廖军以苏州刺绣为例,陈述了其对于当代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发展的看法。他认为,非遗的原汁原味保护也应当随时代,“非遗的活起来,是要在使用中活态传承,增加其造血功能。手艺人要先造血,能生活,才可能让工艺走入生活。”

  此次展览自2018年3月开始面向全社会征稿,经过了初评阶段和复评阶段,最终选出其中的260件(组)优秀作品。而此次展览也意在强调当下的工艺美术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民间工艺,也不同于行业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侧重于设计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艺委会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全面展示全国各艺术高校、艺术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搭建一个高校师生和专家同行交流的平台。

  澎湃新闻:工艺美术自古就有,尤其是唐代与元代,随着对外交流贸易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古代工艺美术相比,近代的工艺美术和古代工艺美术上的异同?

  廖军: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文明史离不开工艺美术。虽然有的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创作来看,但是总体来说,它的门类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这么多年代创造了大量的工艺美术品,现在说的文物、古玩,明清瓷器,在当时就是实用器,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所以在今天这些东西变成文物,是因其精湛的工艺、好的材质,以及一定的年头。

  我们讲工匠精神,是因当时这些工匠就是耐得住寂寞,在生产力、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那么多精湛的工艺,有的甚至都无法想象。今天,我们也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国家的重视,对外的交流增加,强调工匠精神,这给工艺美术带来了好的契机。另外,再加上时代发展,工具的进步,还是可以把原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当然,有一些技艺已经被丢失了,目前正在试图弥补,一些工艺美术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做恢复工作。

  澎湃新闻:近年来许多工艺美术被冠上了“非遗”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在许多人看来,单纯的保护是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工艺美术应该有自我造血功能。

  廖军:在这一点上,目前业界有不同的观点。非遗是个大概念,有医药、有民间、有文艺、工艺美术只是其中一部分。论工艺非遗,我认为首先要原汁原味地将其传承下,保护好,特别是核心技艺不能丢失。但实际上,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有时候由于这些工匠、艺人的局限,例如一些技法曾经是传男不传女,导致了后来的人去艺绝。

  这样的技艺回复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我的一位好友专注于云锦工艺。马王堆汉墓里面有一件素纱单衣,四十几克重,不到一两。而当要做一件这样的复制品时,就遇到了问题,因为极其难做,如何做都达不到四十多克的重量。为什么呢?主要是材质的问题。材质也是工艺美术等一部分。汉代的蚕就比较细,吐出来的丝也比较细,所以它织出来是这样的。现在的蚕粗了,吐出来的丝肯定也粗,后来在中科院纺织所专家的协助下,先养蚕,把蚕养到汉代的大小,这样口径小了,吐出丝细了,这锦的技艺也就恢复了。这也由此可见,恢复传统技艺是不容易的。

  当然,恢复不是目的,恢复只是传承,不丢失,其最终目的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点上,目前学界有着不同的观念,也有人认为非遗不能动,要原汁原味。

  其实艺术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时代不同了,人不同了,它一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欣赏水平不同了,审美观点不同了。所以我认为非遗的原汁原味保护也应当随时代。石涛曾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如今我们看着觉得传统的扬州八怪,在当年也是创新的。因此,非遗的活起来,是要在使用中活态传承,增加其造血功能。手艺人要先造血,能生活,才可能让工艺走入生活。

  澎湃新闻:苏州拥有着很多工艺美术技艺,目前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廖军:苏州现在的工艺美术做得还不错。以苏绣为例,它有着很长历史,很多人以为苏绣就是苏州的刺绣,其实不是,它是这个地区的不同的刺绣。这么多年下来,苏绣积累了很多的针法。

  以前苏州有个刺绣研究所,我们开玩笑叫它“皇家绣院”,养了一批刺绣艺人。这是国家养的,绣了很多好东西,包括名家的书画。这其中也不乏工艺大师,例如顾文霞、任嘒闲等,曾经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文革”后,因为体制的原因,它的活力便不强了。在这期间,苏州有一个小镇,在太湖边上,叫镇湖。这个小镇的一批绣娘异军突起。小镇上的这些人过去很多是农家女,受上一辈的影响,都会做一点绣。这些女工绣东西一是装扮自己,二是拿到镇上去卖,挣点钱补贴家用,起初也就是这样。如今,随着政策的变化,这批人逐渐活跃起来,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号称有8000绣娘。苏州工艺美院也举行了帮扶工作,办培训班,帮助这些绣娘提高文化修养。因为做任何艺术,如果没有文化修养,没有好的眼界,是做不出好东西的。此外,学校也让她们好好地向传统学习,学习古人留下的针法。

  澎湃新闻:那这些绣娘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廖军:目前她们取得的成绩挺不错的。从经济效果看,苏州的这批绣娘,以一根小小的针撬动了乡村振兴,目前创造的产值非常大,达好几亿。绣娘的绣庄现在也建设得非常漂亮,她们是集创作、展示、生活于一体。此外,据我所知,宜兴的紫砂也都是这样的,地大,条件好。条件变好后,她们的作品也就登堂入室,进入大会堂,进入博物馆等,有的绣娘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从个人而言,有一位绣娘为了去临摹一件唐代的刺绣佛像,而这件刺绣又正好此前在美国展出,便自购机票去看。这样的观摩也给予其自身很大的启发。

  此外,我们鼓励创新,重视设计。刺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稿的好坏,所以要重视设计的力量,给予刺绣二次创造的空间。同时,我们也要求设计师要懂得刺绣,对针法有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的非遗进校园,也是让这些艺人进入高校去增加修养,拓宽眼界再学习,能辨美丑;学校也在培养设计类的人才。

  澎湃新闻:如今高校的培养模式是怎么样的?

  廖军: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三种形式:一种是师徒,师傅带一个徒弟;第二个是师承,师傅带一批徒弟;第三种就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如今的工艺美术往往是这三种的结合,既是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又把名师引入学校,又有师徒式的、工作室制的,形成一种多渠道的培养的方式。

  澎湃新闻:谈到设计性,这次的展览是比较现代的,作为艺委会委员,这次评审中的作品评判标准是什么?

  廖军:有十条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有活力,讲究艺术要贴近生活,为大众服务。同时,还要有创意,有学术性。希望展览不同于行业内的展览,也不同于民间的展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

  澎湃新闻:那这些参赛的作品大多是以学生作品吗?

  廖军:都有,从目前统计看学生会多一点,院校学生及教师的作品多些。

  澎湃新闻:从展览的评审到展现,可否看出展出的八大类作品中,哪些技艺传承与发展得相对较好,哪些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上有所欠缺?

  廖军:相对而言,肯定是市场好的就发展好。直白地说,有人买,就一定发展好,紫砂就是其中的例子。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了,喝茶讲究茶文化、养生,便开始比器具。宜兴现在除了当地人外,国内做紫砂的大多都聚到那边了,包括北京798的一批艺术家也聚过去了。此外,玉雕也是,苏州、扬州、上海都出玉雕,因此很多人也来借势。

  相反,有些则因市场原因,发展的相对困难。还有的则是工艺与当下生活渐远,使得工艺很难发展。例如剪纸,虽然和生活也有关系,但也稍远一些。再比如铁艺,参与的人就不多,大多都做陶瓷了。还有就是泥人,尽管很多地方,北京、苏州、无锡都有泥人技艺,但因不太好保存,所以买的人很少。

  工艺美术品一定是和市场紧密联系的。现在,玉的市场很好,但价格昂贵,所以现在工艺美术创新研究院正打算设计一些产品。拿玉做比方,用青海玉或俄罗斯玉替代昂贵的羊脂白玉,再用设计与工艺来弥补,这样工艺品的价格会相差很大,可以让年轻人买得起。玉也因此正经历着发展。

  澎湃新闻:所以工艺产品更趋向于设计产品?

  廖军:对,要设计。技艺传承,绝技绝艺要保留,要做出来,但还得随着时代走,要考虑市场。例如云锦,美若天上的云霞,过去一直是被皇室或贵族使用。现在恢复其传统技艺的同时,博物馆也在开发文创产品,做包,做领带,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同时,丝绸的技术也在革新,以前的丝绸很娇贵,会留下手印。现在高科技介入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处理以后就不容易弄脏了。

  传承是两条线,一条是发展文创等,谋经济,另一条是高成本地保护原有技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发展,技艺,刺绣,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廖军,发展 技艺 刺绣 工艺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廖军
下一篇:纽约大都会里被忽视的古印度佛像:眼睛像鱼,手臂如藤_雕像-古印度佛像-大都会-雕像-罗马||上一篇: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宣布采用AR技术布展_AR技术-艺术家-体验-博物馆-加拿大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