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出以来,科学界将信息确定称为白色,不确定称为黑色,部分确定与部分不确定称为灰色,并认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整个认识过程正是由信息的确定部分和不确定部分共同构筑的。灰度法则、灰度决策、灰度管理等概念应运而生。
展厅入口
作为“艺术与生活——首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展”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和浙江省美协工业设计艺委会联合主办的“设计在场——当代设计策展的灰度决策”研讨活动近日在浙江展览馆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和嘉宾们在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展品围绕下,对当前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策展形式演绎和展览衍生可能性的话题进行热烈的探讨。
艺术与生活展览现场
本期我们诚邀一众专家来讲诉他们的担忧与畅想,一同来回顾今年DIA大奖的“硕果累累”并憧憬中国的工业设计的未来。首先记者采访了中国色彩研究专家宋建明教授,从城市色彩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
记者问道,如果把展览比作小型城市,各展厅色彩的安排要如何与整个策展的学术思路相呼应?如果要选择一种颜色代表中国工业设计,您会选择什么颜色?
宋建明老师说:我从来也没有这样想过问题。展览与城市还是不同的领域,前者,策展人可以控制,而后者,则要复杂得多,它是规模宏大、要素复杂的、难以控制的、动态变化的聚合体,而且城市建设是一个传承、更新与发展的过程。前者,可以根据策展意图的叙事,分展线流程设若干的分主题展区来安排展示,比如先有一个序厅作为回顾与综述,而后按照不同的主题领域与展厅的条件进行布局,有趣味地引导人们观览,最后再设一个交互空间,给观展者体验,或者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色彩在此扮演着引导与烘托主题的作用,让观者有一个沉浸式的良好体验。而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和色彩设计,虽然可以根据城市城区的实际情况有一些类似的思考和作为,但是最终的效果呈现还取决于城市中业主建设的功能目的,艺术修养与品鉴能力。
如果要选择一种颜色代表中国工业设计,我觉得这是好难的题目,因为工业设计领域科目品类繁多,且面貌千变万化,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那么,我会选择一种有光泽的炫彩的颜色,用以象征当代的科技感的发展态势。
设计展事的核心追求:互动
对话人:赵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
问:您觉得一个真正起到向公众分享设计理念作用的设计展览该是怎么样的?能够为设计师(或作品),与制造商、投资方牵线的展览又要具备哪些要素?
答:现在国家投资建设了N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其他大型公共文化性设施,有了场地就增加了各种内容展览的机会,丰富了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提升了文化生活质量,让人们不仅仅是在电视里、网络上观看二维的虚拟的物品,还能给在馆、堂、厅、所等大型公共文化性设施里观看三维的、可触摸的真实物品,尤其是实物类的展出,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都抢着举办各门类的博览会,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当下展览的种类可谓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比如一个专业绘画展,一般开幕式会有不少人来,第二天开始门可罗雀,这极其正常;又如一个专业门锁展(即便是国际名牌),第二天及以后的人数可能会比纯画展好些,因为锁比画实用;假如是生活用品博览会,每天的观众可能都须限制。不同的展览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和受众,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赛作品展”可谓是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展览,是典型的专业性展览,因为其内容是大众日常生活方式与各种新颖的实用性产品,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格外关注。对普通观众而言,重要的是有意思,“有意思”就是对展示引起了广泛兴趣,不仅让观众看懂了内容,应该说是引发了观众内心的需求。在国外,这样的展览大家主要看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只要够专业,在业内得到好评,甚至获得专业奖项,那就是成功。面对专业人士是这样,非专业人士观看与接受水平也相对较高,观众的文化理念也容易接受。
在国内情况不同,首先,国内的非专业人士是最大人群,得到观众的认可,展览就一定是成功且有影响力。要想做到此,关键需要制定出满足多种需求的特别策划。不仅仅是设计师创新背后的故事,更需要根据物品的特点和细节来策划展示,把制造的背景与产业链的优势一同介绍和展示,这样才比较接地气,因此可以邀请这两方面的特许企业加盟,形成合作模式。假如可能的话,邀请天猫、京东这样的销售平台一起来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带入网络形成线上线下的完美互动。
● 引领潮流 服务当下
对话人:高颖(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问:请从您的角度,为工业设计展览在策展思路的文字传达上提一些建议。
答:展览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一种视觉享受,它往往演绎了更新的设计架构以及流行趋势,更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前进方向。其展示形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接受程度,一方面是体现设计服务当下生活,另一方面要能做到设计引领生活;它既是前沿的,也是接地气的。
每个人对设计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有的作品从艺术启发中创作,有的作品从自然中得到灵感,设计师往往从生活经验和情感感受中形成设计理念。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难题,比如每次翻包耳机线都是绕成一团,收到快递每次都要找剪刀,办公桌上纸笔一片狼藉……很多问题既是产品设计本身不足,也激发了潜在的空间。设计首要目标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新奇或美感,细节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踏在生活的“地基”上,设计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好的设计并不止步于服务生活,更高于生活。人们的生活需要随时代变化不断提高,早期注重功能需要,后来有了更多高品质需求。好作品的出现则要做到谋篇布局,走在日常生活前面。首先满足功能合理,其次造型、材质等方面要有恰到好处的融合,满足使用的便利性;最后要有洞见,利用细节创新,打破常规,构造出新形象。
设计要勇于打破现有格局,在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产品相关设计理念,能够让生活升华,将生活的现象与本质统一在设计之中,关键在于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而言之,展览设计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和体验场所,改变角色,准确理解大众需求。
● 增加设计落地性
对话人:范育芳(汉度设计集团董事长)
问:您从产品、展示到销售都有很多经验,分享一下今年5月的金智造创新周中,“国际设计与产业对接会”的进展,以及把快闪店比作一次快闪展的“策展”经验。
答:初衷是希望通过帮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做一些具体的、可落地的工作,来回应大奖产品征集期近半数有产业转化需求的企业。除了邀请企业,我和团队还邀请了国内一些知名平台,如“网易严选”、“东家”、“来设计”、“义乌商贸城”、“哲美文化”等等,它们涵盖了产品销售、设计孵化、加工落地等等环节。两场对接会,共收到国内外60多家企业和设计师报名,其中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的诉求最多。
企业对它的认可度很高,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发酵。这样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更好地链接了大奖与参赛企业,让好的设计找到好的平台,让好的平台对接到好的资源,是我们增加设计落地性和用户粘性的本意。
如果说做对接会,是从企业的角度做实事,快闪活动则更多满足的是来自展览观众近距离体验优秀设计产品的诉求,也让好产品能够立刻被购买使用。快闪店的设计与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它除了有展示功能,还必须兼顾销售功能。这样,选品就至关重要,创新度、商业性和性价比等等几个维度就成为了衡量和优选产品的要素。
此次快闪展,主要从“文化创新”、“生活智慧”、“前沿科技”三个版块,从大奖参赛企业内选了70多件产品。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现场反馈非常好,我们感受到了消费者对于创新设计产品的喜爱。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消费者关注点、产品用户画像等基础数据,这为今后同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两场活动下来,我感受最深的是,当下企业对于设计创新日益重视,设计的价值在产品中占比日益提升,各大销售平台和渠道合作日益开放,创新产品受消费者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产品,工业设计,,中国 产品 工业设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