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猷(1120—1200年),字仲嘉,号适斋,南宋慈溪大隐汪家水磨(今余姚大隐章山村)人,历官江山县尉、金华丞、吏部郎官、太子侍讲、刑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等职。平生风格清高,贤誉朝野,著有《适斋存稿》,已佚。《宋史》卷四○○有传。卒后归葬于故里,墓地位于今余姚市大隐镇西3公里章山行政村的下磨村后山(又称狮子山)上,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风水绝佳。
2009年2至4月,为配合双溪口水库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位于该水库淹没区内的汪大猷墓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从发掘情况看,汪大猷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主要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地面建筑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山脚下的石柱、神道、石像生、石龟趺、第一级坝台(护坡石墙)、拜坛、第二级坝台、第三级坝台、墓顶条石封土围墙、墓室后鹅卵石围墙和排水沟等,由于曾遭破坏,现存石柱、神道、石像生、石龟趺、三级坝台、拜坛和墓顶条石封土围墙均已不同程度损毁,仅墓室后的卵石围墙和排水沟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卵石围墙呈半圆弧形砌筑,整体走势南北向,两侧弧向延伸,一直往东延伸到第三级坝台的外面,将墓室环绕在半圆形中心;墙体中间高,两端低,依山势而建,中间最高处达3.5米;卵石墙的内侧还有一道由不规整石块砌成的石墙,两墙之间用长0.8米,宽0.25米,厚0.2米,截面方形或三角形的石钉穿插加固,中间空隙处填一层夹土,土中含有大量“金条砖”。排水管道由筒瓦串接而成,依据地表的山岩走势排列,北侧排水沟大体呈直线型,南侧排水沟近似“S”型。卵石墙渗下的水可以通过排水管绕开墓室排到山下,从而避免墓室被水流淹没。
地下建筑包括墓主人的砖砌墓室和明器室两部分。墓室系凿山岩而建,体量偏小,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并列双穴,中设隔墙一道,分为南北两室,推测当为汪大猷夫妇合葬墓;甬道位于北墓室东端,直接依北墓室的南北两壁砌建;室顶盖压梅园石盖板,石盖板上再覆盖一层土,其上再满铺素面青砖,青砖面之上再填封土,封土四周用条石围墙围拦。墓底铺长方形砖一层,铺时先在墓室底部铺成一长方形的砖框,之后在其内横铺素面青砖填满砖框,形成棺台。明器室位于墓室与卵石墙之间,长1.66米,宽1.0米,高0.4米,保存最为完整;室顶盖石板两块,石盖板间隙上方覆盖3块素面青砖,室底砖下即是山岩。
汪大猷墓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盗掘,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51年,当时附近村民几乎将墓葬内外盗掘一空,破坏殆尽,盗得的金钗、金条、金锁、金护腕、银筷、银碗等金银器被售卖,陶瓷器被销毁。因此,此次发掘除在未曾被盗的明器室中出有59件随葬的陶制小明器和一些小的项链串珠外,墓室内仅出土了一些两宋时期的铜钱,残破的紫砂壶碎片及少量的水银,墓葬地表发现了一些零散的仿木石雕窗棂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另在距汪大猷墓不远处的现代墓中发现了已被用作石材的汪大猷墓志铭残块和其父汪思温的墓志铭残件。
汪大猷墓是迄今为止宁波地区正式发掘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墓葬。发掘结果表明,墓地的布局基本符合阴阳地理、风水堪舆学说;墓地的规模严格遵守当时的礼制,没有僭越;并列双穴的墓室结构基本延续了北宋时期的墓葬习俗,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墓顶非砖石起券,而是用重达千斤的规整石板盖顶,石盖板两端都有搭接口,搭接缝隙间用石灰填缝,石盖板之间的缝隙上再用一排素面青砖覆盖,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此外,独特的明器室、壮观的卵石围墙等结构形式在余姚乃至宁波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些都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尤其是高等级墓葬的形制结构和丧葬礼仪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同时汪大猷墓志铭的发现,不仅明确了该墓墓主的身份和纪年,也为深入了解汪大猷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适斋存稿》增添了新的材料。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卵石,围墙,封土,考古,文物,汪大猷,卵石 围墙 封土 考古 文物 汪大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