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元:从窑洞走出来的“前卫”艺术家_古元-水彩-版画-作品-创作-水彩画-水彩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现场文革时期,艺术家徐冰到北方的一个山村里插队,随身携带了几件宝贝,

qjVybm6I5PKwgrsrK4NPzbjm2hscYKdF6u5Mvp7F.JPG

“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现场

文革时期,艺术家徐冰到北方的一个山村里插队,随身携带了几件宝贝,其中就有他自己剪贴的古元木刻版画。“当时我觉得我所在的这个村子的一切真像古元木刻的感觉。这一点我印象很深。”

徐冰的感觉真准!古元的木刻画通常是在农民的炕头上“展出”的。每天老乡们劳动归来后,坐在热炕上,吸着旱烟,品评着古元的画:“这不是刘起兰家的大键牛吗?真带劲!”“画的都是受苦人翻身的事,咱们看的懂,有意思。”

eu8RznXFM5JHoiZ6wIFWFMCZ91T0vcw1zXxSUIn0.png

古元(1919-1996)

古元的画“让我们懂得我们这‘种’人根上是怎么回事。”所以徐冰从1977年开始就学习古元从农村来到美院后开始学习古元,徐冰说,古元是那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前卫”艺术家。

但直到今天,把古元与“前卫”放在一起谈,人们依然还会有点不习惯。

不过,在真正了解古元艺术的学者们看来,他一直是一位先锋艺术家。他从延安走来,一批早期的黑白木刻版画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的成就,让他直至如今都是版画界不断仰望的前辈。

如今再去回溯古元一生的创作,他的创作均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从延安时期的黑白木刻版画转向抒情的诗意表达,水彩画创作方面更显突出,画面清新淡雅、意境天成。跟随时代的创作转变,印证了古元的艺术不仅仅只有“革命”和“延安”,还有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

2019年,是古元诞辰10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古元画展”,于10月16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古元创作的版画、素描、水彩作品243件/组,以及家属珍藏的文献与历史照片,试图向观众传达出古元为人朴素、温和的性格,让我们与“古元”离得更近。

​如何纪念古元?展览现场似乎让人感觉回到了早些年的“阅报栏”,作品遵照原画托裱原封不动地展出,必要的作品介绍,则在作品旁边以铅笔手写的方式,策展团队“用古元的方式”来完成展览,向古元致敬。

“像是从窑洞里走出来的。”古元的女儿古安村说。

从窑洞走出来的先锋艺术家古元

fWIM4IFWN8v6LblcavcAc5ViHKkzqadYnVKCYAyh.JPG

到达延安的古元

1938年,古元从广州辗转千里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时,读了一本书《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将来都要进入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豁然开朗的古元,立刻申请入党,经过党的教育,他确立正确政治方向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确立了要用艺术为革命尽一分力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一经形成就永久没有再变过。

8s7ZlWQJDQWUcekA4DChTvtF7hL7CYRbV0hfZlYz.JPG

《圣经时代过去了》 古元 1940年

7GpVLxLonAf6Lw5T9H2F0v7N5NqJPe7CuoEzmmwz.JPG

《逃亡地主归来》古元 1942年

古元的作品时刻都在反应时代的变化。1939年夏,鲁艺从延安城北门外搬到桥儿沟,这里有一幢教堂,出于对文艺工作的关怀,党中央把这间教堂作为鲁艺的校址供师生学习。当一座教堂改变为一所革命学府,这反映了时代的大变化。于是,古元刻了一幅木刻,在教堂外面的树阴下,一位青年学生正全神贯注地阅读书本,他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躺靠在横放的木凳上,从服装和姿态上看出他读的不是圣经,而是一本其它著作,标题为《圣经时代过去了》。

“我父亲最原始的展览,起步于延安碾庄的窑洞。” 在鲁艺学习结束后,古元被分配到延安县碾庄乡做文书,这一份平凡的工作却使他第一次真正融入到农民大众的生活中去。在这期间,古元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在碾庄开展起“识字一千”的活动,他用手边特有的粗糙纸片,画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图形,用山上特产酸枣刺把图片钉在窑洞前,让农民来欣赏学习。“古元是从窑洞中走出来的。所以此次展览的理念就是让大家在展览中找到一种延安窑洞的感觉,因为那是古元的味道。”古元的长女古安村介绍到。

对于创作,古元也常常征求乡亲们的意见。有一次,一位老乡指着《羊群》那幅画:“应藏加上一只狗,放羊人不带狗,要吃狼的亏。” 另一位老乡补充说:“放羊人身上背上一条麻袋就带劲了,麻袋可以用来挡风雨,遇到母羊在山上产羔,就把羊羔装进麻袋里带回来。”于是古元就依照他们的指点在画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其结果竟比原来的好得多了。

nYA0bzQlFzIp6KkWMDBGetzFSgRdpHM1VHoUXKnb.jpg

《哥哥的假期》古元 1942年

7Qf4GsfGwe6gmXlX8G4K0zog5BI1F3FWj7KY1vB3.JPG

《哥哥的假期》古元 1943年

1GfiFGf9NT781Ew3Z2nkS5l3gFzKeVCCKiNnsHVh.JPG

离婚诉(一)11.7cm×13.2cm 1940年 黑白木刻

DjLace1A3IvHoKaNoJVjov5RYGKMthCB47yjZSJv.JPG

《结婚登记》古元 1940年

对于一些不喜欢的东西,老乡们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一些木刻技法,“为啥这人脸半边是白的那半边又是黑的?”“脸上为啥画上这么多道道?”对此,古元忍痛舍弃了不合群众口味、硬搬和模仿过来的技法,结合民间剪纸和装饰艺术的传统,重新进行创作,《结婚登记》《离婚诉》《哥哥的假期》等都是经过返工重新创作的。

0zfVWtghzTHIikCHkLZLoUfDHYSW619GlhhYSdDs.jpg

《运草》古元 1940年

lisr6AI8aH3CKWW16O49XO2XowTnEa6dLTmG5dny.JPG

徐悲鸿发表在《新民报》的文章《全国木刻展》

1942年,“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在重庆开幕,古元的:《割草》、《冬学》、《哥哥的假期》等作品参展,并受到徐悲鸿的大加赞赏,他在《新民报》上亲自撰文评价:“我发现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我唯对于还没有20年历史的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

1943年,古元的木刻作品入选中国现代木刻展,被送往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展出,“我父亲说,他们在创作版画时,并没有想过要走向世界,但却让我们延安的版画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被人民所记住。”古安村说到。

延安,古元艺术起步的摇篮

“我父亲把延安,特别是碾庄,当做是他艺术起步的摇篮,所谓摇篮,一定是对他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地方,并始终贯穿其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东西。” 1938年至1945年,古元在延安共创作了200余件作品,为了这一批作品,古元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鲁艺师生接到通知要在短短几天内到达东北解放区执行新的任务,因为时间紧急,且路线又被封锁,上级规定每个部队一天要走一百里路,而且走的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追兵的崎岖山路,为了保证行军速度,要求每个人身上携带的行李不能超过十斤,,包括衣服、干粮、躲雨的油布。当时的古元舍不得自己几年内凝聚了自己太多心血和追求的版画,于是连夜把手头上的所有版画都拓印了一张,背在行李中,用唯一的一块油布包好。

kzKzl7LsYR2RRePkV139p2CZhqcNp9I1KpvupHp6.JPGLlUQRlfmyYN6obMHSYLSo3MSS2e9BH1A5jYRxaoe.JPG

在行军的路上,党中央几次要求大家减重并加快速度, “其实我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词,非常守纪律的人,但是这几次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他都违纪了,把自己最必需的一双备用的鞋,行军的时候走路的鞋是非常重要的。鞋扔掉了,粮食扔掉一部分,但是画一幅都不能扔,依然就是背到身上。”古安村讲述.

后来到了烟台,敌人封锁了整个渤海,所有部队里的人都化妆成渔民、小贩、学生、乞丐,上级最后一次严厉通知,凡是能够暴露解放区痕迹的日记、报纸、书信等东西一律交给专人保管,一旦渡海与敌人正面交锋,这些东西需立刻沉入大海。“父亲考虑再三,依然没有把画扔掉,他当时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决定到时一旦遇到搜查,就立刻跳海,不牵连任何人。”就这样,古元是拼了命将这批作品带出了延安,也成为现存唯一一套古元延安时期的原版版画,但是最早的木刻板已经在胡宗南轰炸延安之后随着战争而去,再也没能找回。

“这套作品,我父亲是须臾不离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批画就安全了。”文革时期,古元家被抄了两次,这批作品在当时被悉数抄走。幸运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美院67届的林殿惠等几个学生有一天突然到他们家,把这整套作品原封不动地送回来,原来他们知道造反派要去抄家,于是先做红卫兵把这套作品抄走,藏在中央美院留学生楼,还派人定期前去给它通风、保护,直到这场浩劫结束,才拿回来还给古元先生。

此次展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古元延安时期的这批创作,也是这套版画原作第二次向观众展示。

Nx5Zy1gizY9UfwSPtsEgUTTxFiOfIALrjpO9IoOg.JPG

古元的素描很“帅”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因为抗美援朝的原因,古元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仍留下了一批上甘岭战士的速写素描作品。

这批作品也是从战火中留下来的。“当时我父亲正在战场中画画,突然敌袭,志愿军战士催促我父亲赶快进坑道躲避敌机的轰炸,但我父亲却很淡定地说‘子弹也没长眼,不一定能打到我。’他就按部就班的完成最后几笔,才进入坑道。”

DHZ8A4yHhNoTrWMlfpGOYz1CcKa0B23CakH7Hf5P.JPG

ohOeu7QEZgmxcUypydXYaCipNBX7DJF7Aurv0ots.JPG

“古元的素描很‘帅’” ,策展策划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李帆评价到。“此次展览展出了古元唯一一幅带水彩的速写,他在写生时,首先画了一幅农场的大场景图,在另外一幅作品中,他又把左边的一株植物进行细致的描摹,由此可见,他既关注大的场景,又关注细节。”

极具伦敦风的水彩画

53hyJIpeCxXBVrNeWGmutsrcP7Afxhb4Ibe3h7zr.JPG

“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现场中,古元早期水彩画作品

b7vyl23NXelL3R3GmwSPzyrKI11N8BD1cjIl0tuh.JPG

8uP9PJBgQuwgWnmiNWv2FkSX34CXHF6wYsSRmzNG.JPG

提起古元,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在版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事实上他的艺术生涯却始于水彩画。

起初,他总喜欢画自己喜欢的题材,尤其是故乡的山水、农舍、牲畜,《香山回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938 年古元北上至延安,并开始尝试木刻版画的创作,一方面是因为延安当时的条件,木刻版画所需原材料即梨枣木,比油画、水彩画相对容易获得,另外,版画线条简洁、表意明确且便于复制,更适合当时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宗旨。

XwNLeln7ckuWO11QjWYeExcr5gkIg3OzF95dyhPY.jpg

古元《古城门外》27×39cm 1953

yaiewTyWqcP2DggvRHCPP35KZRyIO7dacUo3ESAj.jpg

古元《雪后夕阳》39×53.5cm 1972

延安时期古元的水彩学习和创作基本停滞,直到 1949 年,古元才再一次开始水彩创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古元的水彩作品如《古城门外》、《绍兴戏台》等,一方面显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延续了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具有传统文化意味。文革时期,古元的水彩创作基本中断。直至 1976 年,古元才应有关方面的要求,到海南写生创作出《防风林带》、《海南冬忙》等作品。1977 年到 1983 年间,古元重燃艺术之火,走遍大江南北,创作出多幅艺术水准较高的水彩画作品,多次举办画展。仅在 1980 年 10 月北京的古元画展中就展出了 90 多幅水彩画。

1983 年以后古元的水彩画创作技艺更为精湛,文化内涵愈加丰富,也更具民族性。这一时期的《秋韵》、《大地悠悠》、《大漠飞沙》等画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水彩画的代表作。

在李帆看来,“古元的水彩极具伦敦风,非常有韵味。”这与古元极高的色彩修养有关,据其在央美的第一届学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郑爽回忆,读书时,古元除了上木刻、创作课以外,还给学生们上水彩课。一次写生课上,他给学生摆模特,当时来了一个女模特,穿着一条黑裤子,古元看了后就去教具组借了一件有点旧的绿色上衣,一条红头巾,还有一把锄头,“我们当时觉得这是否有点太简单了,但模特摆完以后,我们一看就特別激动,模特手上拿了封信低头撑着一把锄头站在那儿,就像是一个劳动中的妇女,突然接到一封信在那儿看,整个画面非常生活化,但是又很美。”

“无论是素描还是水彩,古元都画得很‘帅’,但在版画作品中,他好像刻意让自己的作品不那么帅,而是特别朴素,甚至有些幼稚,拙气。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原因很简单,版画创作他一直听取观众的意见,然后做出改变。”李帆解释到。

GhDFAD9oGeX8wkZKsW9Mn0v4nICf3nJVYuocSIvH.jpg

古元《天安门之晨》

古元是一个并不想当官的人

1983年至1987年,古元成为继徐悲鸿、吴作人、江丰之后第四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执掌中国最重要的美术教有机构。

但古元是一个并不想当官的人。1985年2月,他向文化部党组写了一封请辞信,要求辞去院长职务,并推荐由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年干部担任,组织部拒绝了他的提议。

FRwH1ElQdmldXayk5XyhgPJ74RDpAXgfKjmiN123.JPG

古元的院长辞职信

mDwgPOzm1lSrA9cstrrDqX6mDJ2KtDyyB5qg4fHT.JPG

shYgJbX5PreL1gAISldkfFhgCXYJG1S7JtS5eFff.JPG

其实很多人觉得古元的个性其实并不适合当院长,他也不是那种领袖式的人物,他总是默默工作,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做一些实事,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此次展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展厅,展出了诸多古元先生的照片、笔记、出版物等,古元的辞职信就其中之一。”李帆介绍到。

结语:展览开头,是一段古元先生在书桌前工作的视频。行至展览末尾,则是一段关于古元曾经工作过的书桌的视频。

SuXwZdYzK2nKygZ0tLbSozt34wU9OOPo8SRY6Il9.JPG

古元的书桌

“父亲最后因病去医院之前,在这个桌子旁坐了很久,摸来摸去,他大概也知道,此次离开,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古安村回忆到。

时至今日,古元先生已离开我们23年了,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当中,也就是一天。策展人把镜头放在古元先生的书桌前,拍了一个长达十个小时的视频,记录了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一天时间中的书桌影像,结合展览中古元的作品,让我们觉得先生似乎还未走远。

书桌旁边,是徐冰的《懂得古元》,对于先生对当代的意义,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最为准确的回答:“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时,我才开始懂得古元,才开始懂得去考虑一个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的根本责任是什么;才懂得试着去做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并问自己怎么去做的问题:今天我们有象古元她们那是明确的观念的落脚点吗?有他们对社会和对艺术的诚恳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古元,水彩,版画,,作品,创作,水彩画,水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古元 水彩 版画 作品 创作 水彩画 水彩
下一篇:“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在央美开幕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古元-中央美术学院-展览-作品-黑白||上一篇:“纸上谈缤”亮相温州_年代美术馆积极探索本土传统文化活化_年代美术馆-纸上谈缤-馆长-温州-展览-温州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