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柔如垂柳坚如竹——沈柔坚艺术回顾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展览以时代变更为线索,共分为“战时的美术工作者”、“新中国建设的记录者”、“海上艺术的前行者”和“永远怀念您”4个章节共9个版块,综合展示了沈柔坚生平创作的版画、水彩、油画及国画等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共计122件/组。
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李胜开幕式致辞
李胜说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沈柔坚诞辰100年。这场展览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展览项目之一。这次展出的作品展示了沈柔坚先生而作品,对于其他象他一样的美术大家的作品的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同时,也是我们对书画艺术发展做出的微薄贡献。”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开幕式致辞
郑辛遥回顾了沈柔坚的创作历程,他说道:“作为著名的美术家,沈柔坚一开始在战地创作版画,他以刻刀代刀枪,用版画创作了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震撼的作品。后来,他重新研习中国画,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结合起来,创作了一批十分优秀的作品。”
沈柔坚之女沈黎开幕式致辞
沈黎说道:“父亲的大型艺术回顾展,我们期待已久,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我们家属怀着诚挚心情向主办方,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对于将父亲的展览列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的系列展览之一道谢。”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韩陈青宣布展览开幕
沈柔坚是一位在中国和上海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领导者,他1919年生于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从事美术创作,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职上海美术家协会,在担任协会主席期间,积极推动上海美术创作、展览、交流等活动,在八十年代参与发起的“海平线绘画联展”,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展览现场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创作了一批反映上海建设面貌和城市风貌的套色版画作品,成为新中国版画地方学派中上海版画的中坚力量。七十年代起他重新开始研习中国画,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笔、墨、色、纸的特点,达到墨色交融,滋润厚华,形成其独具一格的中国画艺术面貌;他还担任《辞海》美术科目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主编,为中国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规范做出贡献。
展览现场
渔舟 版画 31.5 x 41.5 cm 1965年
南浦大桥(二) 素描 22 x 28cm 1990年
沙面风景 水彩 31.5 x 53cm 1961年
1998年沈柔坚逝世后,他的夫人王慕兰及子女沈黎、沈钢为实现他的遗愿,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沈柔坚的书画作品、文集手稿及名人信札等400余件,向上海美术馆捐献沈柔坚的86件作品及他收藏的22件名家书画,并筹资成立沈柔坚艺术基金,奖励优秀青年艺术家,延续至今。
布拉格 水彩 41 x 60cm 1990年
瞻仰 版画 38 x 50cm 1972年
涛声 中国画 68 x 68cm 1989年
此外, 展览结合画册、媒体宣传资料等文献,在沈柔坚诞辰百年之际,全面呈现了沈柔坚一生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风格,缅怀他一生对美术事业的杰出贡献。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版画,中国画,中华艺术宫,沈柔坚,柔如垂柳坚如竹——沈柔坚艺术回顾展,,艺术,创作,美术,上海版画 中国画 中华艺术宫 沈柔坚 柔如垂柳坚如竹——沈柔坚艺术回顾展 艺术 创作 美术 上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