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艺术家各用1件作品撑起一个学术展,并震撼了所有观看者。
这就是8月17日,在上海巽汇空间举办的巽汇系列学术研究展第三个展览“遭逢美杜萨”,两件首次对外面世的作品是向京的《降临》和靳卫红的《疼痛》。
“遭逢美杜萨”展厅现场
为什么要联合这两位艺术家?本次策展人阿克曼认为原因很简单,“她们从经验出发,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今天艺术能做什么,艺术能给我们什么?”
向京首次尝试用软材料创作雕塑,而《疼痛》是靳卫红迄今为止最大尺幅作品,作品无论是主题、媒介、技术、材料还是形式均大不相同,但都反映不可抗拒、欲望、 恐怖、诱惑和疼痛的经验。
因此展览总策划孙周兴认为,两件作品构成了对“每个个体对生命的追问。”
开幕式现场
“美杜萨”(Medusa) 属于一直不死的古希腊神话,也代表神性和现实的两面性,是“极端的美”与“极端的可怖”的结合。
之所以此为展览主题,在策展人阿克曼看来,向京的《降临》和靳卫红的《疼痛》都是艺术家从自身“甩出” 来的作品,“两件作品都反映了人类不可抗拒的经验——诱惑和疼痛,她们探索的不是观念艺术,而是艺术家内在经验和思考高度浓缩凝练的结果。”
开幕式现场合影
靳卫红《疼痛》
371cmX290cm
纸本 2019年
靳卫红不止一次画“疼痛”,但这件《疼痛》是她最接近自我坦诚的作品。
准备作品时,靳卫红做了一些列草稿,直到落笔前都恐惧面对空白画纸。“单靠墨线来勾勒大尺幅作品很单薄,在某一阶段,我想把造型、用笔全部扔掉,回到零经验,制造一个自己的系统。但这很虚妄,所以我慢慢往回拉”,最后作品一气呵成,靳卫红觉得,整个创作是释放的过程。
靳卫红《疼痛》(局部)
画面虽然是被称为疼痛之最的女性分娩瞬间,但靳卫红想表达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将“最不堪、最狼狈、最不愿意面对又无法逃避的时刻扔给观众,让观众自我询问,所谓‘漂亮’包裹后面的美,是真的美吗?”
当作品完成,靳卫红觉得,反而有种掏空并彻底给出去的感觉。
向京与《降临》
向京《降临》局部
被命名为《降临》的章鱼造型,雕塑肌理的柔软触角,因电动装置而会呼吸的心脏, 让孙周兴觉得,向京的作品是对死亡、生命和性本能的表达。
向京《降临》
硅胶、钢、电动装置
203(H)x342x248cm 2019
创作了20余年雕塑,其固定性让向京很烦恼,以至于近两年对将一件雕塑做得生动这件事都毫无兴趣。“在流变的世界里,我很想把这个感受表达出来,但恰恰与雕塑的属性相悖”,而向京逐渐意识到身体存在的重要性,“如果我只做一个形态、感官、器官,会怎样?”
向京《降临》(局部)
《降临》在创作之前没有草稿、没有模型,但制作过程是她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选用硅胶,“因为它自身半透明、柔然的属性很有魅力,让我发现材料赋予作品的语言感。而它的动,能给作品带来一种不确定性”,向京表示。
向京没有过多的定义作品,她希望把阐释的权利还给每一个观看者。
展厅现场
两位虽然都是女性艺术家,但《降临》与《疼痛》超越了性别自身,就如展览学术主持戴锦华所说,“表达的意义是关于人和生命,关于当下和身体。”
据悉,本次展览由多位著名学者、艺术家、 艺术史研究专家联合奉呈,学者寒碧、孙周兴任总策划,汉学家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担纲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学者戴锦华任展览学术主持,艺术家、艺 术史学家严善錞担纲展览总监,将持续展至11月1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向京,当代艺术,雕塑,靳卫红,,艺术家,展览,雕塑,创作向京 当代艺术 雕塑 靳卫红 艺术家 展览 雕塑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