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吴冠中:只要上帝给我假期,我一直在怀念杭州_吴冠中诞辰百年-国立杭州艺专-浙江美术馆-艺术品捐赠-艺术-江南-浙江-美术馆

编辑:王明亮 来源:雅昌网
 
春寒料峭垂柳丝,拱辰桥下舟行稀,素装淡泊江南味,何须再入杭州市。​——吴冠中《忆杭州》吴冠中

春寒料峭垂柳丝,拱辰桥下舟行稀,

素装淡泊江南味,何须再入杭州市。

​——吴冠中

VhxfjPMl1fJzjKiRQXCPDzJMxLO4qJilqP0q8hAb.jpg

《忆杭州》  吴冠中  50×60cm  1994年

《忆杭州》,是吴冠中先生“江南水乡”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经典作品,采用了其再现江南风景时尤为擅长的全景式视角,经典的拱桥形象、青瓦白墙的江南建筑加之桥上行人化为缤纷点彩,配以天青色的水墨,一幅人间天堂的景色便跃然纸上。

这是吴冠中笔下的杭州,亦成为印证先生对杭州之地浓厚情感的视觉证据。

“只要上帝给我假期呀!只要到时候身体方面还许可,我对杭州是很有感情的。”杭州是吴冠中艺术生涯的起点,是他对美的朦胧感知逐渐得到启蒙的发源地。

在吴冠中的创作中,“江南”与“水乡”是流淌于他艺术生涯始终的元素。《狮子林》、《周庄》、《忆杭州》等等都是吴冠中对江南水乡的刻画和撰写,也是他对故乡的深情告白。

“吴冠中的艺术道路始于杭州,江南水乡的生活让他的审美意趣有别于同时期的其它画家。”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在谈及杭州对吴冠中的影响时说。

“吴冠中在杭州投入国立杭州艺专,拜入吴大羽、林风眠等大师门下。虽然当时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艺术体系对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林风眠的‘融合中西’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吴冠中对未来艺术道路的选择。”应金飞谈及,吴冠中性格率直、敢说敢言,这与他绘画表现出来的诗性的、温婉灵动的气质又不相同,这就是杭州、江南对他艺术的影响。

2009年和2010分别由吴冠中先生本人和吴先生长子吴可雨两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吴冠中作品及其藏品,浙江美术馆也成为拥有吴冠中捐赠作品最多的美术馆。

应金飞说:“吴冠中先生将作品捐赠的时候,浙江美术馆刚建立,他以极高的格局和站位将自己的精品力作及收藏的作品捐献出来。从他的种种行为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江南尤其是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感情。当评价他与杭州时,我们不需要看言语上的说辞,看他所做作为就可以看出其对杭州的热爱和杭州的渊源。”

吴冠中与杭州的渊源,从求学时就开始了。

VRuz3vBsdpG5fVBh7H4EtXItwDNPLFQ6T0TmLUjH.jpg

12岁时的吴冠中

作为家中长子,自幼聪颖、成绩优异的吴冠中成总被人比喻是“茅草屋里要出笋了!”初中毕业考进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他的理想是工业救国。

不过改变他命运的,是暑假军训期间,他遇到了朱德群。

MSMJ3tUucHvMoaLTe9AJl6ecEYUZS1a4Li6IzjJm.jpg

194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时的吴冠中

在读电机科的吴冠中,和在读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被编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朱德群邀请吴冠中参观杭州艺专。

“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穷孩子,忘了日后谋生好不容易考进了浙大高工的电机科。”吴冠中在回忆录中如此形如他当时的心情。

“青春期的草木都开花,十七岁的青年感情如野马。野马,不肯归槽”,吴冠中抛弃了电机科,转学入艺专从头开始。虽然吴父为此甚为焦虑,但是这没能改变吴冠中一心求艺的心意。

LTYW8h3fjnCwXuozbctV3v1A3hUa2f1QBsbTjn9p.jpg

吴冠中与朱德群结下一生的友谊

1936年,吴冠中考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国立艺专严谨的教学体系,林风眠、吴大羽、蔡威廉、潘天寿、刘开渠、李超士、雷圭元等名家风范,让年轻的吴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这里,他也与朱德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我到艺专后的学习与已往的学习要求完全不同。因转学换专业损失一年学历,我比德群低了一个年级,他成了我的小先生,课外我俩天天在一起作画,如无艺术,根本就不会有我们的友情。抗战爆发后,1937年冬杭州艺专奉命内迁,紧要时刻我自己的钱意外丢光,德群的钱由我们两人分用。后来当时的教育部为沦陷区学生每月发放五元贷金,这微薄的贷金养育了我的艺专生活,否则,我估计自己在艺专是念不完的,因没有经济来源。”

朱德群也曾回忆:“军训时,各学校是混编的。我个子最高,排在第一个,冠中个子最小,排在最后。我出列报告之后,教官让我站在排尾,这就和不相识的冠中站在一起了,有了相识和说话的机会。人真是有缘分的,我们一谈就很投缘。尤其是一起到小酒店去喝上几两花雕老酒,更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我对他进行‘策反’,让他转到杭州艺专来,他果真来了。从此我们课外就在一起,真可谓形影不离。”

mxThotEIbAVJkIfybWZ5JRv5whQK4WayIyDpPwjO.jpg

潘天寿给学生们讲课

在杭州学艺的日子里,除了挚友还有恩师。林风眠、潘天寿是吴冠中艺术道路上两位及其重要的导师。林风眠提倡中、西结合,而潘天寿主张立足于民族本位艺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带领吴冠中进入一个现代派的瑰丽世界,而潘天寿则引领这年轻的后生在石涛、八大等先辈的笔墨世界中悠游。吴冠中初入国立艺专时,林风眠担任校长,主张中西结合的林风眠从不干预潘天寿的教学观点与方式,潘天寿完全自由充分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无论如何,传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风眠的中西结合和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似乎是站在了相反的两极,但他们却都推进了传统的创新。”

4SqygwNSBNh2e717XXEwXWuNBT2hikcyIGMLGR4T.jpg

吴大羽和杭州艺专教师合影

吴大羽对吴冠中的艺术道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吴大羽与吴冠中,他们都来自宜兴,既是同乡又是师生。吴冠中曾深情追忆吴大羽说:“他是杭州艺专的旗帜,杭州艺专则是介绍西方艺术的旗帜,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吴大羽认为:“所谓创造,无非是以新的活力,突破陈腐的桎梏而已。”所以,他主张叛逆的师承。吴冠中接受了这种思想,他曾经在香港组织了一次学生作品展览,就叫作《叛逆的师承》。这就是来自吴大羽的艺术主张。

vItgEzaMPH5HzOiPEg5RsZ6GXB7p8ieRzTBfROtM.jpg

吴冠中与林风眠

吴冠中说:“我庆幸一开始学国画就随着潘天寿的眼力来识别画品与人品的优劣。”而吴冠中的艺术个性又被公认为深受吴大羽的影响。其一生践行的“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正是追随着林风眠艺术理想的方向实践。

正值青春年华的吴冠中到了杭州,又于杭州义无反顾的扎入艺术殿堂,也是在杭州他初识名师林风眠、潘天寿,结交挚友朱德群。所以,杭州之于吴冠中是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地。多年后,吴冠中在回忆录中诙谐的称自己为“误入艺途”。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国立杭州艺专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迁校历程。而吴冠中也跟随学校的迁徙离开了杭州。

随后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吴冠中1947年赴法留学,1950年回国后工作在北京。虽然工作和生活远离了杭州,但是吴冠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艺术道路的起点——杭州。

艺术的第一故乡

U4A1jj1dsEufkdZ3F9CcBYHXHuMOfAcVSpoWktUX.jpg

写生中的吴冠中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认为:“吴冠中在国立杭州艺专的老师是吴大羽、林风眠等一批留法体系的艺术家,这些老先生汲取了西方现代派的理念。所以吴冠中先生在最初的西画学习中更早的看到了现代艺术,但是他的作品中又有诗性的、江南的温婉气质。不光是杭州,整个江南对他的滋养都深深的埋藏在他的心里。”

其实从时间上看,吴冠中在杭州学习生活仅仅两年时间,但这短短的两年让吴冠中对杭州、对浙江终身难忘,称之为“艺术的第一故乡”是有缘由的。

首先,林风眠和吴冠中先后留学法国,但他们的最终取向既不同于徐悲鸿的古典写实,也不同于赵无极的现代抽象,他们都被印象、后印象、野兽、表现、立体主义等近现代写意型艺术深深吸引。林风眠学成后回国,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作为该校学生的吴冠中被林风眠所力倡的教学氛围感染,这也决定了吴冠中后来留法时与林风眠大体一致的美学取向。 

其次,吴冠中求学期间,潘天寿作为他的授业恩师让没有任何国画基础的吴冠中对水墨有基本的认知,对石涛、八大等人作品的临摹,为他日后在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上打下坚实的水墨基础。

身处江南的吴冠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江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所以当吴冠中从法国归国后,对中国笔墨的理解让他自然而然将西方抽象派油画与中国写意山水放到一起进行思考,而写意山水的源泉正是来自杭州、来自江南。

AAVI82hJJrZ4n25k7Z5mSiaGL8EEXqqpk5bGY6Ak.jpg

吴冠中晚年于江南水乡实地写生

20世纪60 年代起,吴冠中不断到浙江绍兴写生。在他的创作中,江南的桥是其经常出现的主题。他说:“绍兴和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艺术道路的起步。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

吴冠中创作历经数十载,将油彩与水墨媒材交错运用,在他的老师林风眠、潘天寿等人开创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上进一步探索,拓展了崭新的视野与气魄,穿梭于油画与水墨两种媒材,终于使得中国与西方美学在他的作品中融合,对“中西艺术如何融合”这一20世纪以来被讨论最多的命题进行了完美的解答。

“杭州让我感到美,杭州的美改变了我的人生”

2006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北京拜访吴冠中时,吴冠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呀!只要上帝给我假期呀!只要到时候身体方面还许可,我对杭州是很有感情的。原先我对图画并没有感情,偏偏杭州让我感到美,杭州的美改变了我的人生。”

9keiEyPGifcGkLxIL7GqBrPZhzPIl5P9dSO65X5N.jpg

中国美术学院建院80周年之际,88岁的吴冠中最后一次踏上了杭州的土地,首次回到母校办展。他再三叮嘱青年学生“我现在不鼓励孩子以画画为职业……美术是要真正激动的感情,才会有震撼人心的作品。艺术是修道院,是要舍弃生命的!”

InN03hq0b3lD1sw7oeibq2kKPn0n28FmrnkvDjRI.jpg

吴冠中先生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捐赠作品仪式

2009年12月3日,90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慷慨捐赠了72幅珍品。作为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学生”,吴冠中对浙江、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在捐赠作品中,共有油画10件、墨彩画29件、“汉字春秋”系列10件、速写7件及吴冠中所珍藏的师友作品16件。不同时期代表作油画《女藏民》、《羊圈》、《春》、《岸》,墨彩画《太湖岸》等均包括其中。更令人敬佩的是,吴冠中捐赠的师友作品,有林风眠、陈之佛两位母校校长给他作为结婚贺礼的册页,也有关良、朱德群、李可染等人的书画精品。吴冠中叮嘱到:“凡能进我家门的都是好作品,这些藏品又是从中选择出来的与浙江及母校有关的精品。”

112TXvb9aV66wcbSUcmTxtzpQ0cWGxAeiDPm2Fwr.jpg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2010年11月,吴先生长子吴可雨再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吴冠中创作于1978年的《云南行》速写48件,至此,浙江美术馆成为拥有吴冠中捐赠作品最多的美术馆。同年,“东西贯中”吴冠中大型艺术回顾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那时我很小,看艺专的美术馆展出的画,也看那些学生在教室画素描、油画,我就像成长中的幼儿,看到世界那么灿烂。林风眠的学校当时给了我那么强烈的力量,美的教育确实在我身上体现了,彻底改变了我,一个工科学生来从事美术。现在看来,很多美术院校离美越来越远,都往技术方面去了,杭州我的母校还保留着美的宗旨,还在那里开花,这点我觉得很欣慰。你的画展,美的传统在你的作品中还在发挥,杭州的精神还没死亡。”吴冠中对许江说的话中,包含了他对杭州的深厚情感和对母校的殷切希望。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很想到杭州看看雪景。”或许说这句话的时候,吴冠中先生眼前会浮现出几十年前17岁的少年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第一次走进国立艺专时,被那种艺术殿堂散发出来的美震撼并陶醉于其间的样子。

展览预告:

iuZ1anSjY6pbh9fTy11BLXvtuqYNuFbilWnLFAub.png

我负丹青——纪念吴冠中诞辰100周年展览

展览时间:2019年8月9日—9月8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8、9号展厅

吴冠中(1919—2010)是当代整合中西艺术的大家,他的创作,代表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个方向。他探索中西绘画的整合,以中国传统写意艺术与西方现代派绘画表现的艺术融通之处。他毕生实践“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以卓越的创造力推动着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为纪念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展示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不平凡人生,宣传弘扬吴冠中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突出贡献,庆祝浙江美术馆开馆十周年,浙江美术馆于2019年8月9日至9月8日举办“我负丹青”-吴冠中诞辰100周年展览。展览分吴冠中油画与墨彩画、速写、师友作品等三部分,展出吴冠中及其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的作品及其他藏品115件。

PTHzXc7dNrOvBK8aO6cP2c8XyRMTSh5ZFe4HUQyq.jpg

《春》 吴冠中 73x91cm 1999年 油画

ZkiDnWOr3wW7e4VWkrHoJCXSbVx4eiuHplNZMSsJ.jpg

《太湖岸》 吴冠中 42.5x69cm 2005年 彩墨画

KF1hw0dQ5j7xpofis2tRmXs8p5ozCVEQqGfFMlIU.jpg

《眼》 吴冠中  80x80cm  2009年  油画

UllMCONWryJrCtzFi3Gukpd4orcTyKoLQoqf0zrz.jpg

《游园惊梦》  吴冠中  80x60cm  2008年  油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吴冠中,吴冠中诞辰百年,国立杭州艺专,浙江美术馆,艺术品捐赠,,艺术,江南,浙江,美术馆吴冠中 吴冠中诞辰百年 国立杭州艺专 浙江美术馆 艺术品捐赠 艺术 江南 浙江 美术馆
下一篇:从高原攀登向高峰 _陕美博展出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展_艺术-致辞-展览-画院||上一篇:秦朝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_国博“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揭幕_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展览-官吏-洞庭-馆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