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合影
2019年4月27日,“观物取象——顾小平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呈现顾小平2016至今的十余件新作,本次展览也是继2016年春天“行走的墨线”个展后,顾小平在白盒子艺术馆的第二次个展。
从左至右:学术主持汪民安、顾小平、孙永增
著名策展人冯博一展览现场参观
展览现场
顾小平于2013年开始“行走的墨线”系列作品的创作,他利用中国传统木器制作的墨斗工具,严格按照标准和精确的劳作方法,富有规则地在宣纸、布面等媒材上,重复地勒出一条条均衡的墨线,并朝着纵向或横向无限延伸,没有边际,构成了一幅幅疏密相间或积叠至黑的“墨线”图像。这种不厌其烦的用手工劳作的机械般重复的过程与视觉的复数性效果,形成了似与不似的互为图像,同时转化到艺术的行为之中。具有一种个人对现实生存与实在属性的感触,对绘画艺术本身的挑战、颠覆与消解,以及他日常“修行”的尝试。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学术主持汪民安用“隐忍的美学”来解读顾小平的创作,在他看来,顾小平的“绘画总是努力保持着平静——这不是沉默的美学,而是隐忍的美学。一种有力的弹拨从来没有导向激情的火山式样的爆发,而是导向隐忍。这些平静的画面是高度控制的结晶。这些平静的画面收缩了巨大的耐心,漫长的时间,艰辛的汗水以及与动荡时代背道而驰的越来越沉默的声音。”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从图象到处理图像,不仅仅是对以往审美趣味、样式的颠覆与破碎,也是拼贴与建构性的尝试,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的观念来自于顾小平对艺术作品、美术史所形成的认知方式和叙事规则的反叛与挑战,在于对这种不合逻辑、非常理的荒诞现象的追问和给予荒谬结局的凸显,是在“互为图像”的关系上对原有创作意识和表述方式的拆解,抑或也是一种“荒谬之荒谬”的反诘。从而,解构了绘画史所规定的所谓艺术概念的界限。
行走的墨线 201901 亚麻布 墨斗线 210×360cm 2019
行走的墨线201607 亚麻布 墨斗线 200×150cm 2016
行走的墨线2016022 亚麻布 墨斗线 210×360cm 2016
行走的墨线2018013 亚麻布 墨斗线 176×176cm 2018
本次展览作品较之前又有了新的推动,把一种直观的视觉张力将这一外在的身体弹拨行为转为对画面的塑造,绘画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测量,一种耐心细致的推敲。比如参展作品中正方形的作品边长176厘米来自于他对自己身高的数据,而贯穿画面作品的一两束色带正好是其肩宽的数据。他运用了更多的丈量、标记和切割画布的方式,把这种标准化、复数化的语言持续加强,在一种不似绘画的绘画中体现出一种荒诞的惯性,留下了他在不同媒介上游走痕迹的形而之上。
行走的墨线2018016 亚麻布 墨斗线 176×176cm 2018
行走的墨线2018023 亚麻布 墨斗线 210×360cm 2018
行走的墨线20166006 纸本 墨斗线 60×60cm 2016
观物取象是对顾小平作品视觉张力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与存在的挖掘与建构,也是他将艺术实验置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重构和体悟。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顾小平1969生于江苏扬州,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自上世纪90代起,顾小平就活跃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实践和创作,以行为,装置,摄影,影像,绘画等多媒介方式,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处境与冲突,通过直接甚至极端的手段,尝试着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具有挑战现有社会秩序,颠覆传统桎悎的爆发力和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探讨事物经人的行为干预,产生视觉异化后,所生成的多种解读角度,同时对新美学提出个人的视觉方法论。
关键字: 内容标签:白盒子艺术馆,墨线,顾小平,,行走,绘画,现场,视觉白盒子艺术馆 墨线 顾小平 行走 绘画 现场 视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