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建华作品《聚核》亮相设计互联_现场解析对材料潜力的发掘_刘建华-设计互联-陶瓷-变化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12月30日,著名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刘建华空降深圳,不仅在现场为一众

()12月30日,著名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刘建华空降深圳,不仅在现场为一众“粉丝”详解了他在设计互联展出的最新作品“聚核”,并且结合个人创作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当代艺术中材料特性的潜力的看法。这些年来,刘建华总是能给艺术圈带来“惊喜”,他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创作语言体系。他曾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大型展览,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收藏。

306uRmY6eaeAJFzBmz16771bugygvZLQhwmFWic5.jpg

刘建华在现场讲解作品“聚核”

在随后的讲座,刘建华首先分享了他对于“陶瓷”这一材料认识的转变。他14岁就开始在景德镇一家瓷工厂当学徒,直到8年后考取大学。因此,当时的他认为陶瓷只适合生产普通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尽力避免在创作中使用这种“非艺术”的材料。

dxFLQJHDGidIuvmx3vLsvik8vohlHBmfsm9PKmRo.jpg

刘建华在讲座中

大学的学习,阅读的积累和与朋友们的交流让刘建华渐渐转变了观念,他认识到用传统手法表现现代题材、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与潜力,回归陶瓷。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彩塑系列——嬉戏》,该作品运用了陶瓷刻花技艺,使用粉彩和釉上彩上色,但部分花朵打破传统,没有上釉,形成比较“闷”的视觉感受,以匹配作品传达的情绪。另一件作品《拳击时代》使用了形成于宋代的青胎瓷,这种材料坚硬、易碎的特点很好地传达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

制作陶瓷需要高温烧制,不到开窑的那一刻永远无法知道成品的效果,这个过程混杂了惊喜、兴奋和失望、沮丧,带给了刘建华创作灵感和激情。《记忆的转换》、《日常·易碎》、《梦想》等作品就利用了陶瓷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开裂和缺陷,传递孤独、无助、脆弱的情绪,实现了传统材料对当下现实情绪的表达。

ZEIDst8VQPZ1dv0ryr0pP5ZrBOYToxqJOEyc5TpW.jpg

作品“聚核”

2008年是刘建华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提出了“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针对当今人精神的的缺失和社会对历史及⽂化的整体失忆。同时,他从视觉和材料上寻找艺术的原创性动⼒,作品开始向安静、古朴转变,表现出空间和时间的关联性。

这段时间诞生的作品《迹象》使用乌青釉,表现抽象与单纯。《白纸》一开始也考虑过使用木板或大理石这些制作更简单的材料,但最终采用了需要手工制作、厚度和形态都更难把握的瓷板呈现,来更好地传递安静、古朴的气息。

quwCSN48fmSxrhS4Gju5ehmERmr5UX8im1oVF9GH.jpg

用素瓷制作的“聚核”细部

除了陶瓷,刘建华也根据作品需要,广泛使用其他材料。《你能告诉我吗?》结合不锈钢和影像;《我在24小时持续的妄想症》中铝、铜的坚固和沙子的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1.2米》利用铁丝的力量感,营造抒情、优美又危险的氛围;《欲望之冠》采用不锈钢电镀和从小义乌买来的廉价锆石,视觉华丽,实际却很廉价;《天外之物》运用不锈钢烤漆和镭射灯,表现突兀感和未来感;《碑》使用以超常规温度烧制的玻璃,带有蜡、玉石的质感和鸡血红的色泽...材料的特性与作品的形态和主题相辅相成,完美地传达了艺术家的思考和情绪。

此外,刘建华也介绍了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Made in Cloister基金会创作并展出的作品《纪念碑》。这件作品结合了装置与行为艺术。基座部分采用了那不勒斯当地的彩色瓷砖,展场角落摆放着陶瓷制作的精美又脆弱的花朵。展出第一天,几十位移民站在基座上半小时;之后,他们的全身像被摆放在基座上,形成“纪念碑”的效果。这些全身像用当地传统的纸雕技艺做成,该技术经常被用来制作基督教圣像。纸有一种“飘”的感受,使这些移民的雕像看起来就像“不知所措的幽灵”。材料和技术的特性结合“移民”的主题,引起观众对移民与当地、外来与本来关系的思考。

JKCvB8fz8Kvk7mtZtdge3oKR71Id5wxWs6MPqNMa.jpg

刘建华与设计互联的工作团队合影

对话刘建华——

艺术网:设计互联之前举办了重磅大展《造物新世代》,您的最新作品《聚核》也在该展中亮相,能否首先请您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缘起?

刘建华:这件作品和我2008年的变化有很大关系。08年之前,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关注一种社会场景,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所产生的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人的变化、心理的变化,物质给人的感受的变化,甚至包括整个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矛盾性对抗的撕裂的东西。

08年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艺术家如何在当代的背景下创作出一种有别于他人,但又跟自身文化有关联的系统。有了这样的系统,不论艺术家参加展览或者创作了一件重要的作品,都能够产生一种持久的更新,并在这种更新里面不断地深化它,也辐射到其他方面。所以那时候,我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一个概念。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就想着我应该是从熟悉的一种材料入手,去进行一种有别于我前面那些年的创作方式,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些作品、一些迹象,都在发生着更多的变化,就算跟陶瓷有关的作品,我也不愿意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艺术网:那么《聚核》这件作品呈现出您在08年之后创作上什么样的倾向性呢?

刘建华:《聚合》的创作想法始于2012年,当时我在工作室用瓷的材料做了一些实验,做了一些方案,也希望找个机会能够把这个作品呈现出来,机缘巧合下,它最终出现在了深圳的设计互联。

在《聚核》中,除了材料因素的探讨外,我还试图探讨时间、空间跟人的内心的关联性。最初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个金属框架,因为这个框架是一个“空间里的空间”,实际上有种禁锢、束缚的感觉,但我觉得把这样一种平衡的东西置放在里面,可能会表现得更充分一些。因为这样的话,观众在看的时候跟作品是近距离,但实际上又有一定的隔断,有一定的距离去观看。其实在这一年内,我的创作想法里都希望有一种距离感。我曾经做过一个作品叫《地平线》,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里缺乏对任何事物的判断,也许有距离才可能产生独立的思考。

在作品的表达上,包括瓷的材料,我选择了素瓷,没有上釉。釉色有一种亲切、温润的感觉,但在这件作品中,我希望把这些都屏蔽掉,这样相对客观冷静。

艺术网:那您会在意观众在观看这件作品之后的反应和感受吗?

刘建华:我从来不强调观众在看我作品的时候一定是跟着我的想法去呈现,他可能有自己的背景、兴趣点,可能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作品,可能不需要任何解释就会让你有所判断,有时候视觉艺术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能打动你。

 艺术网:纵观您的作品,似乎有一个共性就是好像在尝试打破人们的既定思维习惯和判断?

刘建华:对我个人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一直希望有些变化,但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像我小时候学陶瓷后来读大学,当时觉得很开心,脱离了传统的工艺美术这样一个领域去追求纯艺术的可能性,但后来观念转变以后,再回头用陶瓷来进行创作,你对它的价值和判断已经不一样了,就希望在纯艺术系统里用这样传统的材料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

 艺术网:现在大家都很熟悉您的陶瓷作品,但这样标签性的认定会不会反过来对您的创作有一定的束缚呢?

刘建华:这个倒不会,但你说得对,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的创作,大家会把陶瓷和你的身份放在一起,这个也挺危险的。单一性会束缚你的想象力。而且标签这件事,关键还在于艺术家的自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刘建华,设计互联,,陶瓷,变化当代艺术 刘建华 设计互联 陶瓷 变化
下一篇:“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开幕活动暨非遗双创衍生工程“祖艺星球”发_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传统文化-文化-星球-活动||上一篇:“纪念岳祥书先生诞辰105周年艺术展”于山东美术馆开幕_水彩-副主席-宣纸-致辞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