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启幕,图为嘉宾合影
“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展览现场
“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展厅内景
2018年12月23日,“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启幕,此展是美术馆推出的“国内外青年艺术家群展”系列之一,汇集了32位艺术家的31组作品。展览将于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2月28日免费向公众展出。
“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展厅内景
本次,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首次以策展人身份参与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合作:“我觉得金鸡湖美术馆就像整个苏州工业园区,代表长三角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高地。”在他看来,若视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为一条长河,那最活跃的地方一定是两河交界处。此展名称叫“交叉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无论是地域风貌、语言逻辑还是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上都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由于彼此完全不同的近代化进程与社会体制以及价值观的演进,使得两国‘似近又远’。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向观者呈现两国当代艺术青年一代的生态,让生态自己发生,自己说话。”管怀宾表示,“域”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动与循环生成的场域,“借由这次展览我们将在两国新一代艺术家不同的艺术立场与媒介交叉的角度中,看到某种个体意识的自觉与切入各自文化现实的努力。也相信透过‘交叉域’能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文化现实,包括当代艺术的新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管怀宾致辞
独立策展人/本次展览策展人宋振熙致辞
日本知名当代艺术家、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坂口宽敏(左)致辞,艺术家李伟客串翻译
艺术家代表日本艺术家牛大悟致辞
日本知名当代艺术家、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坂口宽敏,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旭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张正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魏保信,苏州美术馆副馆长杨文涛,颜文梁纪念馆馆长葛杨,苏州基业艺术馆馆长沈建国,苏州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副局长何雯,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文体旅游处副处长、主任科员高婷婷,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负责人李春梅,本次展览的展览总监朱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管怀宾,独立策展人/本次展览策展人宋振熙以及艺术家们莅临现场。
互联网时代,两国新一代艺术家们的交叉界面更宽广。无论文化或传统、媒介等,本质均为一种流动关系。“他们在流动的动态和各种脉络中交叉,呈现了今天这个展览的格局。所以说,此展的核心内涵是动态,而且在这种动态当中,会生长出很多。这个展览也是一个流动的域,今天大家在这里相会,在这里创造艺术或与大众见面,但可能下一个交叉域或艺术现象很快就会出现,没人会永远停留在交叉点,艺术总是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延伸出新的线索。”管怀宾说。故此展无意将中日视为两个对立或对比的单元,实际强调的则是一种共融,但他们对艺术或媒介取用方式的微妙差异也十分有趣。
实际,无论日本还是中国,新千年以来,急剧变化的国际情势与全球化浪潮以及互联网技术革命已成世界格局,并且渗透在亚洲国家的各个层面,它进一步催生了亚洲社会总体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叠新和碎片化,艺术世界的生态同样发生着新的趋向。
“在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中,身份问题与自身文化传统认同终究是一个持续性话题。”在策展人宋振熙看来,混杂状况下,不同的两国生态促使了不同的路径选择。看似不同的艺术面貌背后,繁复错根的亚洲在地性及东方式语境意识仍然关连着两国艺术家及艺术创作。本次参展艺术家们在媒介之域中 “交叉”共对新世界的回应。但“‘交叉’亦然不是重叠,所以,虽然有着某些共通的艺术观念及‘媒介’态度,但我们可以发现,两国艺术家,还是能生发不同的创造力面貌的。”因此,宋振熙更看重并置中建立起的当代亚洲艺术新坐标。
藤元明的作品《 “开” “关”》,确是件举重若轻的佳作。硕大且高的墙面上,由碳纤维板和LED 照明打造的两片“浑圆”悬挂于顶,唯美优雅不沉重,却隐含宏大的哲学命题。这件作品2014年在东京展出过,原为半圆,这次到苏州因为墙变大了,故变成了整圆。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是:“关”寓意地球的资源有限,不断遭到侵蚀和破坏。“开”想表达世界或宇宙是完全开放的,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完全打开。那打开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想到各种好方法来循环利用地球的资源。一个是有限的地球,另一个是无限的思维。“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一样,所以艺术家的区别很大,但我们都在亚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现在大环境特别不容易,我们应该多交流,加强认识。这次展览就非常好,策展人能把中日双方艺术家放在一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功劳,我能参加很荣幸,也非常高兴。”
作品完成后,原本担心墙不够白,结果在灯光映照下,墙面形成了坑坑洼洼的阴影,像极了月球表面的坑,意外地为整件作品笼罩了更宏大的宇宙气场。
1992 年出生的姜玥皜近期刚回国,她201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其作《全网跨平台生态链2.0》展现了对消费时代的反思。中国制造、淘宝、山寨等概念穿插闪现,3D打印实物上映射着投影动画。“这个主题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在后互联网时代的日常生活,我做了两年时间,希望呈现一个生态链。”作品配乐由艺术家Matthew Doyle 创作,他是姜玥皜的男朋友。
潘逸舟出生于中国上海,目前居住在日本东京,他的作品《马來西亚的大餐桌-你我之间的重量》讨论是与其自身经历有关的身份问题,很让观者感动。“将你与我置于圆形环绕的天平之上:天平托盘上放碗,碗用竹筷相连。每个天平的重量不同,却必须维持平衡,由此来展现相邻的你我之间,有差距,有不同,但却相连。”
李伟的《本来面目》是现场需要“警惕”的一件作品,以为那个黑色如镜的“平面”是废机油,凑近会闻到独有的味道。它在作品中被视为 “负像”易被观众凝视,但切记,不可触碰,也不能将手机置于其上。
木户龙介的《漫步在云端》系列可谓现场颜值最高的展位之一,“2011年核辐射时间动摇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近年来总算逐渐稳定下来,从飘摇的云端回到踏实的地面,我们终于能够继续前行。如果大地没有摇晃过,我们也许还蜗居在云端上的舒适假象中,停滞不前,还以为自己脚踏实地地稳稳前行。高跟鞋能够塑造气质和时尚,但是穿着高跟鞋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鞋跟。立于飘摇的云端,不知它要把我们带向何方 --- 我们又如何得知自身立于何处?”艺术家的思考很沉重,但现场实际很有时尚感,又因为灯光的原因,此处也是尚佳拍照之地。
展厅看似叠绕,实际有不同主题的转换:科技/未来/轮回/生死/时间等,宏大气魄与精微细节巧妙链接,节奏婉转,跌宕起伏。展线最后,是郭熙的《大航海 第七个预言》, 现场由三个视觉元素组成,墙壁上的灯光装置,雕塑以及栏杆。这三个元素构建了一个最基础的观看风景的环境,栏杆作为用来投射目光的道具,是可供观众凭靠的,凭栏是人面对风景时最常用的姿态,这种有点儿慵懒的姿势有效的把人和风景粘合在一起。灯光装置提供了展厅唯一的光源,就像在大多数风景照片中,光源都是单一的,不是阳光就是月光。圆形的的灯既是发光的星体也是一束来回扫射的目光,装置上的图像有:触摸雕像双眼的盲人,植入眼中的阿格斯人工视网膜,昆虫的复眼,阿波罗望远镜的前盖,游轮上圆形的舷窗等。我们都在被这束目光打量着,可以尝试去想象不同的眼眸会带来怎样的视觉体验。展厅中的雕塑来自航海旅行时 沿途拍摄的风景照片。雕塑是用这些平面的图片在3D 软件里生成出来的。距离越远的景象就越接近平面,从近到远事物似乎是一个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二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无限。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交叉域,金鸡湖美术馆,,新锐,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 交叉域 金鸡湖美术馆 新锐 当代艺术 艺术家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