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合影
2018年11月13日上午9:30,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承办的“后景观·后图像——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行政楼学术报告厅召开。该论坛共分为“全景现实”“事件与想象”“后媒介与行动”三个单元,由主题发言、专题讲座与自由讨论组成。近二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了研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论坛学术主持闫彦在开幕仪式上致辞,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彭佳主持。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致辞中说到此次论坛是学校的重大学术活动之一,这个论坛探讨的是一个十分前沿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当今实践创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今天到场的嘉宾也有很多理论学者,也有很多策展人,这样对话也是实践和理论的交叉探讨。包括对社会问题、哲学命题、生活方式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促进川美师生在一些问题的研究和反思。
12月13日论坛主题演讲摘要
主题:《现实·事件·寓言:重新思考现实主义》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摘要:“现实主义”在“科学精神”召唤下,采用一种对待生活的“观察视野”创造文学艺术的现实感。物理光谱学的发展,养育了早期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真实信念”。“现实主义”并非建立在对生活的“模仿”观念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绝对精神”的塑造和发掘的观念基础之上。所以,“现实主义”虽然致力于构造各种关于“反映生活”的话语,其文体政治却是以“观念化的生活”为“真实生活”的构建为命题的。现实主义拒绝模仿,且以模仿为敌。它不仅不是生活的写照,反而是让人们只能困在“观念化的生活”的有效手段。现实主义通过现实感的塑造,缝合并完善“象征界”的种种话语缝隙,使之成为现实本身。简单说,现代社会的“现实”乃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组织和结构在一起的。现实主义是现实获得合理性的“立法规则”,是构建只有艺术以的生活才是真实生活的信念的“疯狂理性”之症候。
主题:《另现代的全球艺术之都:纽约的跨文化景观》
查常平(博士、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
摘要:讲题从另现代的文化视角,考察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和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如何使纽约成为了一座全球化的艺术之都,进而形成一种跨文化的景观。
主题:《‘后景观’与‘现代性’悖论》
吴永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审美现代性把人的主体性建构寄托于艺术自律性,产生出以形式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艺术,从此,艺术家陷入形式自反性游戏而不能自拔,其结果是艺术家主体性丧失,艺术与生活脱离,艺术日渐被景观化。当代社会之景观化,亦基于同样逻辑,依然历史地反映出现代性的悖论。因此,面对景观社会,我们需要重启对现代性悖论的诘问。
主题:《‘复制’与传播:原创、受众与接受》
蓝庆伟(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
摘要:本论题主要讨论当下多元视觉呈现下图像与传播间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虚拟时代的传播方式与视觉感官思维的变化。在“复制”与传播之间,牵涉着艺术家、作品与艺术机构之间的传统关联关系,也牵涉图像与移动屏幕之间的新关系。如果将这些新问题、新关系加以归纳,我们可以在原创、受众与接受三者之间找到问题的线索所在。
主题:《审美时间—关于消费时代景观的享乐时间观》
宋振熙(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学者、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发起人)
摘要:娱乐消费时代的核心是对剩余时间的消费,用泛美的图景、事件来瓦解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们的艺术面临何等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审美时间”。
主题:《景观社会中摄影的流行,对居伊·德波人际疏离概念的阐释》
Thomas Dukes(英国利物浦国立Open Eye Gallery策展人)
摘要:我将假设一个展览——通过景观媒介(摄影)重思景观,并思考这种批判的可行性,以及那些转向协调共同设计和观众主导的摄影计划,探讨这种方式是否能作为景观的代替。
主题:《重塑认知的媒介: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新媒介感知》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
摘要:数字技术的媒介发展,以其联结、交互、沉浸、虚拟等特点塑造着我们新的认知世界。而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所产生的艺术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不少中国青年艺术家正是在此媒介环境下展开工作。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人与不同媒介之间的复杂关联,人机交互的关系和生产方式,科技对人的欲望的激发,虚拟环境下的时空感知、感性经验和对于存在意识的审问,新技术对我们观看与思考方式的重构,以及置于多层时空的困惑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新媒介情境下关于时空的科学与心理认知,并因此产生一种迥异于既往艺术的新的美学形态。
主题:《‘直觉’与‘现实’——羊蹬艺术合作社的艺术实践》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摘要:回到真实生活现场,把生活中遇到的“中断”和“意外”作为艺术媒介进行创作,可以是艺术家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是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的项目,既直接与生活现实接触,也直觉地想象推测另一个无法言说的未知。面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的,悬置既有知识的,即时冲动的、不得不的,直觉的创造是“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中最重要的特质。
主题:《重走城市之路——街道的反转与街头的围困》
高宇(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公共艺术与新艺术策略”专业艺术硕士MFA,现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在读)
摘要:本应由行人和车辆共同分享和使用的街道,非但失去了亲和力,反而日益反转成为一种与人对立的存在。今天的城市,在景观对视觉感官的统治和汽车对人的步行空间的挤压下,更是呈现出一种只有街道,而不见街头的吊诡景象。街道和街头从概念上虽有不同,但都呈现出一个主要特质:在服务于人的同时,也在控制着人。
主题:《行动在断层中的贫穷剧场》
李泊岩(独立策展人、非营利艺术机构再生空间计划创办人)
摘要:1980年代以来,经济和文化的复苏,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再次舶来,快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艺术作为创造,越来越转向区域化行动:一方面抵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同化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越来越自信的本土文化生态。犹如当代社会生产出大量有待处理的废弃物,都市中的“飞地”也就如同蛀牙一般,急需进行填补以实现功能的再生和更新。
对谈嘉宾及简介(按姓氏排列)
高宇(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公共艺术与新艺术策略”专业艺术硕士MFA,现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在读)
何桂彦(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教授)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李泊岩(独立策展人、非营利艺术机构再生空间计划创办人)
李川(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主任)
罗乐(博士、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刘建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书记)
蓝庆伟(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
宁佳(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执行馆长)
Sophia Grace Kidd(中国古典美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客座研究员)
宋振熙(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学者、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发起人)
Thomas Dukes(英国利物浦国立Open Eye Gallery策展人)
吴永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丹(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杨吟兵(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教授)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查常平(博士、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四川美术学院,现实主义,学术论坛,后景观·后图像,,现实主义,主题,生活,媒介四川美术学院 现实主义 学术论坛 后景观·后图像 现实主义 主题 生活 媒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