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上午9:00,“互联网形态主义: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动机’”论坛即将在四川美术学院拉开帷幕,本次论坛是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互联网形态主义”新学科的课程研究下设三个方面:国际工作坊、论坛、展览中的第二环节。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
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互联网形态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换句话说,在我们讨论“互联网形态主义”作为对互联网的社会形态、技术形态进行学术梳理的行为方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我们生活的当下与社会现场的关系。我们在讨论网络形态的方式、方法的同时,实质上是在讨论我们何在?我们何为?也就是在分析我们与网络社会的关系。
“互联网形态主义”的提出,是基于我们生活在以数据化为特征的新型社会之中。这个新型社会指的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互联网形态诸现象,它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互联网形态主义”的内容包括了广泛性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艺术流派,以及互联网的技术形态。如果我们要深入的探讨互联网形态主义的来龙去脉,无疑要进一步探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网络形态与二十一世纪的网络形态的依存关系。这样我们以二十世纪的回溯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形态主义”作为研究的起点。那么,这个起点就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为技术形态支撑。
一、回溯
如果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未来主义社会思潮作为上世纪贯穿始终而形成的社会学的历史之河,那么其中的文化思潮、艺术流派则是这条河流的分支。
1909年,未来主义在欧洲诞生。这里“未来主义”(FUTURISMO)与“更前卫”(PIU AVANTI)是同义词,它们都具有前瞻的性质。事实上,“未来主义”深入人心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理论的构筑,而跨越二十世纪,作为“未来主义”的社会思潮,它的理论体系源于四个方面,一、未来学,二、科技决定论,三、生态学,四、趋同论。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见证“未来主义”社会思潮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形态分别是,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上,第二个阶段为经济发展的意识,第三个阶段是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现场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未来主义”的未来学与科技决定论的思想体系,使网络社会的结构发生整体变化,导致全球社会结构的全面变化。当我们说社会形态的“更前卫”(PIU AVANTI),实际上我们说的是未来主义精神今天依然在潜意识的影响着互联网形态。
关于互联网,它起源于美国相关机构1969年所开发APRANET计划,在1974年诞生了互联网一词(Internet),1990年代中期,全球资讯网(www)诞生(又称万维网),1995年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发布,1998年谷歌(Google)公司成立,2001年维基百科上线,随后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云吞(YouTube)等新科技形态的推出,在中国有百度、腾讯、微信等。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是从现实进入虚拟现实的社会,它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为技术形态支撑的新型的人类社会的形态。
“互联网形态主义”是一种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一种全球化的网络形态。今天在全世界已有40亿网民,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现实。
三、综述
在当下,网络形态的最大特征是数据化。这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接受信息中看到。如使用社交媒体等,我们通常会选择使用微信、QQ、微博以及相关的公众号等信息体来获取资讯,而即使不是使用上述信息载体,我们还是要使用电话或者看电视,在当下,这“听”与“看”都与数据形态有关。毫无疑问,电话与电视这两者都是以数据化的形式在传播,其原理在于电话的“用”,是通过声音—数据—还原成声音,而电视的被“看”,则是运用数据还原成图像。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公共空间我们被摄像头化而数据化。
综上所述,这些形态都属于“互联网形态主义”的范畴,。这里,我们的“互联网形态主义”论坛,是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形态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形态是开放的。这个论坛它既是社会思潮的、又是文化方面的、更是艺术领域的。
论坛的宗旨是研究人与网络的关系,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网络形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对于我们面对是网络艺术社会学,以及网络艺术批评、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教育等诸多学科的涉猎。总之,与网络形态有关的研究都是论坛的关注点。
在当下,网络形态涉及到社会活动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所以以网络形态为特征所展开的各种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一门名副其实的新学科。这就是我们研究“互联网形态主义”新学科的原因。
我们将“互联网形态主义”新学科的课程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国际工作坊·当代艺术方法论之二———“网络艺术社会学”,二、论坛·“互联网形态主义”,三、展览·“网络艺术社会学”当代艺术邀请展。
国际工作坊
1.“网络艺术社会学”—四人谈
时间:2018年11月14日
座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发言人:宋钢、王林、李川、马琳
2.课题:当代艺术方法论之二———“网络艺术社会学”
时间:2018年11月15日至12月14日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学员: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
人数:20人左右
教师:中意高校教师(四川美术学院、意大利卡坦扎罗国立美术学院)
3.展览:中意学生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意大利卡坦扎罗国立美术学院)
主办: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论坛 主题:“互联网形态主义”内容:1.文化形态
网络艺术社会学、网络艺术批评、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等。
2.技术形态
互联网企业,如微软、谷歌、百度、腾讯等。
研讨会时间:2018年12月16日上午9:00
研讨会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参加人员: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的学者、教授
主办: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展览“网络艺术社会学”———艺术邀请展
时间:2018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展厅
参展艺术家: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
开幕式:2018年12月16日11:30
主办: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四、受邀嘉宾
安德烈
ANDREA ROMOI
意大利卡伦扎罗艺术学院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暂无
程青松
CHENG QINGSONG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专家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现场艺术的未来,虚拟无法替代》
蔡峰
CAI FENG
重庆美术馆青年策展人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新一代艺术家在网络生态中的作品创作》
冯大庆
FENG DAQING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信息溢出下的艺术批评》
甘学军
GAN XUEJUN
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形态主义下的艺术品市场》
韩生
HAN SHENG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语境的演艺形态创新》
韩晶
HAN JING
《当代美术家》杂志社执行主编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与传播》
林俊廷
LIN JUNTIN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幻化虚实之间,穿梭经典像素》
陆晔
LU YE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从手机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解人与技术的互嵌》
蓝庆伟
LAN QINGWEI
广汇美术馆副馆长蓝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虚拟时代的视觉转向及其成因》
马琳
MA LIN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沉浸式展览”与“网红展”所折射的美术馆与观众的关系》
宋刚
SONG GANG
四川美术学院、罗马艺术大学、意大利卡伦扎罗艺术学院意大利籍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孙鹏
SUN PENG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策展人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欲望、快感、崇高——在互联网界面和形体互动之间》
沈森
SHEN SEN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后前卫与“网络民主”》
王端廷
WANG DUANTIN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从艺术的发展看互联网形态主义艺术的产生》
王林
WANG DLIN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与美术形态之思》
王立新
WANG LIXIN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形态与身份转化:当代艺术重新界定摄影》
王南溟
WANG NANMING
上海独立策展人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互联网中的艺术:“他/我间性”之间的作品生产与消费》
尹丹
YIN DAN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微观艺术场:美术圈的“自媒体”策略》
曾岳
ZENG YUE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参与议题:【互联网形态主义】
演讲主题:《景象时代,雕塑不能回避的的光媒涂鸦》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互联网形态主义,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美术学院,议题,网络,演讲互联网形态主义 四川美术学院 新媒体 美术学院 议题 网络 演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