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吴静初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7、8、9展厅)开幕。图为开幕现场
吴静初作品展展厅内景
“我和静初是老友,他是我见过最聪明、低调、勤奋的人之一。”知名艺术家吴山明说,而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则表示,吴静初是西泠印社近年传统书画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2018年12月11日上午,吴静初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7、8、9展厅)举行开幕式。展览已于12月7日启幕,展出了吴静初近年创作的佳品,共120余件,以其所擅花鸟画为主,亦有书法、篆刻作品。“我非常感谢我的两位老师,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教我: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画画。”吴静初说。
本次展览由西泠印社、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杭州市文创办主办,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将持续至12月20日。
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致辞
杭州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创办主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龚志南致辞致辞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石君一致辞
艺术家代表吴山明致辞
浙江美术馆主持副馆长应金飞(右)为吴静初颁发收藏证书
吴静初致答谢辞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宣布展览开幕
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玲琅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吴先生谋划已久,所展出的120余件书画篆刻作品均由本人悉心挑选,其近年佳作,笔势峥嵘,文采绚烂,简逸之妙,呼之欲出。本展可谓吴静初先生几十年来孜孜学艺的总结和对艺术人生的感悟,也是向同行、向艺术爱好者展示的一份厚重成绩单。“吴静初先生的作品在展示他自身艺术实力的同时,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宣扬。”杭州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创办主任龚志南表示,吴静初先生是西泠印社理事,也是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会员。数十年来,他一直勤勉耕耘于艺坛,擅绘画,尤以花鸟画闻名,他精研书法,又通篆刻,他填词作诗也为人所称道,可谓是“诗书画印”皆精的艺术家。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原浙江省副省长鲁松庭,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浙江省文化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泉,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章斐龙,杭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文创办主任龚志南,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吕国璋,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尉晓榕,浙江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石君一,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伯皓,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书记、副主任王宏伟,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海文,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王益康,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子翔,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以及诸多艺术家吴山明、卓鹤君、王冬龄、朱颖人、潘鸿海、杜曼华、丁茂鲁、杜高杰、马其宽、骆恒光、张华胜、张耕源、徐家昌、龙翔、叶尚青、任道斌、章利国、王佩智、卢勇、宋涛、张捷、田源、徐默、刘海勇、郭超英等嘉宾莅临现场。
吴静初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吴先生自幼学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尤擅花鸟画,其意笔花鸟以情为本、灵动天成,源自青少年时期一段乡村生活的经历。他从旷野乡村的田野中汲取灵感,并于传统经典作品中获取营养,传移摹写,打下扎实功底。而后又汇道德、学养、笔墨于一体,博览前人之作,融汇高人之文,荟萃诸家以集大成。吴先生认为胸中多几点“墨水”,笔下便少几许“尘俗”,“良工善得丹青理,笔底全凭识在真。”
吴静初作品展展厅内景
除传统绘画,吴先生亦擅长书法、篆刻,于古典诗词方面也颇有心得。他的书法真、草、隶、篆、行五体全能;篆刻重印面亦重边款;功于古典诗词,常引得诗词界不吝赞词。观吴先生画作,往往能直观感受诗书画印相辅相成与相得益彰。
时值西泠印社创社115年,身为西泠印社理事的吴先生以传播和弘扬西泠印社文化和传统为己任,以作品为媒介、借作品抒情怀,以自娱而娱人,乃至传艺育人,亲身实践“播芳六合”之志。今年又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光辉的四十年亦是吴先生艺术创作不断成长、不断精进的四十年。四十年来,他以乐观的精神、勤奋的笔墨,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热爱生活的佳作,叙写自己的精神和时代的风貌,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吴静初作品展展厅内景
吴静初,名清宁,号一如,1948年生于杭州。师从浙江美院教授虞开锡先生及金石书法家王京簠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杭州吴山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美协理事,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清华美院花鸟画工作室导师,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花鸟天地满目生机 舒心畅神逸趣横生————读吴静初近期书画佳作
任道斌
当画家是要有天分的,约五百年前明人董其昌就道出了这个秘密,他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所以颇以画艺自负的潘天寿,要给自己取上“天授”的别号,以示不凡。然而董其昌也说,除了有天分之外,还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加审美学养,如此方能如虎添翼,画艺猛进。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出适合自己审美个性的作品。今人靳尚谊先生在论“画贵创新”时说,创新就是找到自己的风格。毕竟“画为心印”,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会相同的。从董其昌的“天授说”到靳尚谊的“人画合一说”,这些大白话其实是睿智者对画家成才的科学总结。
冰枝雪霁
黛色苍烟
吴静初的画家之路,也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前行不止、修成正果的。他少年时便显露出画画的天分,临摹《芥子园画谱》,乐此不疲,对书画情有独钟。可是正当他梦想长大考入美院深造时,厄运降临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1964年,他因家庭成分问题,初中毕业便被剥夺上高中的权利,陷入失学的痛苦中。而且年方16岁就遭到强制性的“动员”,被迫来到余杭县瓶窑区长命公社雉山大队务农,接受灵与肉的改造,以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少年便知愁滋味。尔后的文化大革命,打倒封资修,读书无用论,更使人们对艺文的前景失去信心。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不遭人忌是庸才 款
不过在荒唐与谬误泛滥的时代,静初并没有沉沦。他贵有自知之明,一是夹着尾巴做人,逆来顺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是从不泯灭自己对书画酷爱的天性,劳作之余,拜落难于邻村的画家虞开锡为师,在笔墨纸砚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快乐。静初还贵有自信之心,深知古今画家不论出身的道理,不怨天,不尤人,认定只要执着所好,孜孜不倦,皇天一定不负有心人。
雉山一带是古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区,松竹如盖,绿色如黛。丘陵荷塘,逶迤起伏,桃柳河港,相映成趣。村舍桑间,鸡犬相闻,农田果园,鸟蝶蹁跹。在静初眼中,这片让他挥汗劳作的土地,也是他练习花鸟画写生的大好粉本。春夏秋冬,色彩不同;阴晴雨雪,构图各异;朝晖夕阴,光影纷繁;瓜果蔬笋,因时而变;山林野雉,动静相宜;梅兰竹菊,百态千姿;禽鸟虫鱼,造型丰富;天阔地广,一派生机。
锦雉仙石
芦雁
宛如李可染驻足观赏重庆郊野的耕牛,仿佛潘天寿专心欣赏浙南雁荡的山花,静初痴迷着乡村的粗犷,自然的荒率,农家的质朴,田野的丰厚。他心目中这些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乃至田间陌上的老鼠、蟋蟀、麻雀、天牛,以及蔬果竹笋,皆是有性情、有生命的,而且皆有可以入画之美。禅家所谓“一花一世界”,细细察之,实非虚言。八年的务农生涯让好学的静初青春无悔,因祸得福,打下了扎实的花鸟写生功底,为日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绘画创作奠定了童子功般坚实的基础。
飞博层汉
风柳鸣蝉
招工回杭州后,静初的书画才艺博得了同事与领导的欣赏,在逐渐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他展纸挥毫,泼墨作画,解衣盘礴,日益精进。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静初的阅历与视野更加宽阔,他以乐观的精神、勤奋的笔墨,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热爱生活的佳作。落墨下笔,双勾、没骨、设色、水墨、泼墨、泼彩、工笔、意笔、工意兼具,无一不善,无一不妙,而以形神兼备有声于艺坛。他的花鸟意境高雅,与书法、篆刻相得益彰,充满了书卷气。静初这位没有高等学历的画家,以自身的强大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得奖励,不仅成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而且还登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讲坛,授徒解惑,论道传艺,让大家对“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深信不疑。
道德经第七章
现在静初又把他近些年的佳作拍照结集成册,我感到更多了畅神的灵逸之趣、喜庆的生活之趣和奋发的乐观之趣。作品笔头轻松,造型生动,气韵相贯,落墨如有神助。如《霜秋池染》,荷香四溢,引得小鸟伫立,依恋难舍,欲飞还止。画面上荷叶块面的信笔纵横,荷梗线条的巧妙穿插,荷花瓣蕊的红黄点染,小鸟身眼墨色的浓淡变化,既有厚积薄发的轻松,又有水到渠成的自然,逸趣横生。又如《家园秋实》、《山窗瓜蔬多》等,道出了丰收的喜悦。再如《惯受冰霜与雪欺》、《万里耸目思霄汉》、《黛色苍烟》,写出了乐观的豪情。静初借画抒情,以花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时代的风貌,自娱娱人,给观众带来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美的享受中更加充满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桂雨分秋
家园秋实
此外,静初近些年的佳作,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简逸之妙,呼之欲出。如《万顷江田一鹭依》、《春梨入梦》、《信手》、《墨竹》等,简洁明快,天真洒脱,富有畅神意趣。这不禁又使我想到了董其昌的“以画养生论”,他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畅神益寿已成为静初个人画风的重要内涵,相信人艺俱佳的他,定会艺术青春永葆!作为与他相识五十余年的插队友人,我谨略抒观感,以示祝贺,并感恩时代,是为序。
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于杭州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吴静初,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花鸟画,篆刻,花鸟,杭州市吴静初 西泠印社 浙江美术馆 花鸟画 篆刻 花鸟 杭州市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