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8年11月26日上午8:30,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美国亚利桑安大学东亚系承办的“社区更新与公共艺术国际”学术论坛于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拉开帷幕。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焦兴涛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焦兴涛在欢迎致辞中表示 希望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为致力于研究和参与艺术创作的中外艺术学者和艺术家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学术平台,并为各位学者艺术家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概况。
“社区更新与公共艺术”国际学术论坛
(附直播链接)
日程安排
9:00-10:30 做为艺术方法的民族志:设计,规划与实践
主持人 Chair:任海教授
“作为社会介入性艺术的‘民族志’设计”
本杰明·盖多斯 教授, 美国密西根大学弗林特分校艺术与艺术史系设计学教授
“作为社会介入性艺术的‘民族志’设计” (本杰明·盖多斯)
设计视角可以为社会参与式的创意项目带来什么?我会通过自己在谷德工作室(goodgood)(一家跨学科设计公司,在底特律和波士顿都设有办事处)的工作经验,特别是通过和“全球底特律”(Global Detroit)这一非盈利项目(它致力于解决密歇根东南部移民社区的问题)开展的合作项目来回答这一问题。在和“全球底特律”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团队采用的是我这个“民族志”设计者在过去十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方法论,并对民族志的一些研究手段,如参与式观察、合作与共创、多声部陈述以及反射理论,做了适当调整并加以运用。作为在公共艺术和参与式设计领域的设计者,我将讨论社会参与式艺术和设计实践之间的一些异同点。
(“创意的社会性:财政紧缩政策时代的艺术资助”)
茱莉亚·叶兹比克梅隆人文学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创意的社会性:财政紧缩政策时代的艺术资助” (茱莉亚·叶兹比克)
我将就“如何定义社会参与式艺术的社会性”这一问题来讨论一下我最近受密歇根底特律一家非营利艺术管理组织之托,进行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的计划主要是研究赞助机构怎样才能最有效地为社会参与式艺术家们提供支持。而这种支持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上的支持。这一研究的关键是要努力去更好地弄清楚社会参与式艺术家们和他们所在社区的关系,以及他们除了做一般的项目之外,在拿不到项目资金的情况下,是怎样继续自己的工作的。调查还包括探究社会参与式艺术作品是怎样建立其具体的社会性关系的,还有应怎样定义和支撑这些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工作目前处在一个被各种资本主义力量所操纵的具不安稳性的某个地方,或者如杰米·配克所说的“财政紧缩城市主义”(2012)的环境中。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社会参与式艺术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种社会性就是形式与经验的社会关系:城市形式及其创意性转变是怎样和城市生活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的?
安妮·马尔科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行动:社会参与式艺术,国家以及艺术村的形成 (安妮·马尔科姆)
通过对最近民族志研究的思考,本论文着眼于分析艺术村村民如何通过工作和社会交往活动影响和回应当地政府的干预及其非预期的后果。梧桐艺术村位于深圳市郊区地带,坐落在梧桐山山脚。近来,由于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软实力生产(创意产业)以及个人行动,该艺术村及其美学价值应运而生。由于这里设着一个水库(香港饮用水的来源),所以梧桐村并不和中国大多数城市郊区一样,靠拆建谋发展。恰恰相反,居民们改变了这里的建筑环境,把工厂和原来的村舍改建成艺术工作室、生活和办公场所还有各种商店。当地政府计划于2011年开始将其打造成一个艺术村,但在这之前,该地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艺术村。当地政府的干预或许最终导致艺术活动在该地区销声匿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矛盾(即潜在的自我消除),所以在该村里,艺术并不是主要的销售商品。这里没有销售艺术品的平台,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及其营造出的艺术氛围都是为销售茶道、养生、灵修所需的产品服务的。当地政府为了宣传该村落的成功,把村落的艺术定位去掉而强调其文化定位。在城中村的环境中和移民工作不安稳的情况下,养生有乐趣吗?还是说,这些养生活动体现了人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城市里对道德素养的追求?
10:30-10:40 茶歇
10:40-12:10 参与式艺术的反思:宇宙技术,都市更新与空间政治
主持人 Chair:孙振华教授
“Art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Production: Art as Cosmotechnics in a Cosmopolis” (“艺术智能与社会生产:在宇宙都市中作为宇宙技术的艺术”)
任海 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和人类学院; 中国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艺术智能与社会生产:在宇宙都市中作为宇宙技术的艺术” (任海)
当今世界面临着无数需要迫切地解决的人类的问题(如战争、经济危机、全球变暖、环境恶劣、贫困、社会不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球各地的城市用”创意城市”的概念把“文化”和“创意”作为驱动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创意城市的历史背景下,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地加速的时代,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艺术智能”的理论,试图在一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都市”里思考艺术如何让我们面对各种与人相关的挑战。这里,艺术智能指的是艺术的宇宙技术,即间接地联接人类与处在人类可感知世界背景中的宇宙的技术。在宇宙都市中运用任何与人有关或无关的媒介(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生物的或非生物的)从事社区创造和社会生产,艺术的宇宙技术表达了在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人类或非人类,生命或非生命)的共时共生的当代性和平等。本文涉及的案例主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艺术家的实践,特别是成都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实施的“水系计划”。
“转向为何? 何为转向?: 都市更新运动里的公共艺术与转向”
倪昆 先生, 器·Haus空间联合创办⼈与策展人、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客座研究员
“转向为何? 何为转向?: 都市更新运动里的公共艺术与转向” (倪昆)
2010年之后,随着社会介入性艺术多维度的渗透至社会各场域,与介入性艺术有关的各类型社区社群艺术(Community Art)被广泛讨论,并为众多艺术家及艺术群体所实践并推动。“关系艺术”,“参与式艺术”,“对谈性艺术”等也因其鲜明的伦理转向—重社会关系建构,轻形式美学实践—广受关注,或者说备受质疑。吊诡之处在于,这场发生在社会场域里的艺术行动因其“模糊”“暧昧”的艺术原则快速的成为了当前都市更新运动里的重要工作板块和创意源泉。重新审视和讨论艺术在公共场域的生产及边界,则是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参与式艺术的三条审美路径及空间政治” (“Three Aesthetic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Art and Its Spatial Politics”)
王志亮 副教授,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与式艺术的三条审美路径及空间政治” (王志亮)
近年来有关参与式艺术审美性质的讨论,逐渐形成三条理论路径,一是鲍瑞奥德提出的《关系美学》,强调美在关系;二是毕莎普借助朗西埃的理论提出的“审美是思考矛盾的能力”;三是凯斯特围绕“同理心”提出,艺术中的对话与合作同样可以产生审美。究其实质,深埋在这三条审美路径之下的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主张,即协商和对抗。但无论哪种政治主张,都未涉及到贯穿参与式艺术始终的空间政治。本文认为参与式艺术应被置入前卫艺术的谱系中来理解,这样,它的空间政治问题便凸显出来。参与式艺术比历史上的前卫艺术和新前卫艺术更激进地处理空间问题,他们往往以制造事件的形式,来改变展示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本文将其总结为“翻转剧场”和“反场所的乌托邦”,在这两种空间形式背后,是参与式艺术呈现出来的某种自反性社群和亚政治的倾向。
13:30-15:30 艺术实践的智慧交流:参与和互动的形式与实践
主持人 Chair:任海教授
“社会参与式艺术教学” (“Teaching Socially Engaged Art”)
郑波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社会参与式艺术教学” (郑波)
我于2011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参与式艺术课程,但很快发现到很难找到中国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材料。学生们要是无法从前辈那里学习一些经验知识,那么他们就得另起炉灶,一切从零开始。因此,我决定建立一个线上备存档案,用来存贮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资料。四年过去了,在有关艺术家们的鼎力帮助下,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建立了seachina.net,这是一个结合数字档案和线上课程(网络公开课)于一体的网站。接下来,我将探讨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收获。我还会分享一些在两所艺术学校教授社会参与式艺术课程方面获得的经验,并介绍一些可利用的中英文教学材料。
“艺术、新自由主义和西方语境中共享资源的命运”
约翰·罗伯茨 教授, 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新自由主义和西方语境中共享资源的命运” (约翰·罗伯茨)
在北美和欧洲,公共服务的私有化和收缩化导致了共享资源的“封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从事合作、社区互动和教学交流形式的艺术活动,即“后物品”或参与式艺术实践,都将共享资源视为文化和艺术思想的重要场所。通过抵制市场的压制和与这些压制相关的压力,或者在其外部运作,这些参与式艺术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共同的交流”的形式。通常对这个历史发展的解释是,这些艺术实践表达了政治领域中各种形式的活动。而我的观点是,这些智力交流和干预的模式实际上是自主的艺术生产形式。我们应该重视这些自主的艺术生产形式,因为这涉及到艺术与政治轴线的重新校准。
“作为社会参与的场所的数字诗学”
达文·赫克曼 教授,美国威诺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系
“作为社会参与的场所的数字诗学” (达文·赫克曼)
“Vernacular”一词源自希腊语 verna,意思是“本土生的奴隶”。根据人们对其的普遍理解,该词指的是本土语,一直以来和“民粹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很多人认为,美国的数字话语受到了流行话语语用学形式的影响,打着真实性、相关性和民主的旗号,驱使着政治、美学甚至学术话语向消费的规范靠拢。这一趋势使艺术的社会性参与既面临着挑战又迎来了机遇。本文将探讨电子文学中的选择框架和转向策略。在这里,我想提两个观点。一个来自罗曼·雅各布逊,他认为诗歌是“有组织地对普通会话的强烈对抗”,或者是语言冲破固定意义体系的过程。另一个来自米歇尔·德·塞尔托,他提出用日常会话创作的诗歌是对语言的“普通”功能进行的抵抗。当代互动视听媒体的符号空间广阔,机器语言的处理过程晦涩难懂,怎样利用话语工具来为社会参与式艺术服务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艺术难道仅仅只是通过机器处理来运用这些视听效果的吗?艺术,作为产业文化中的一种高雅形式,是否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美学创新的航向标?还是说,艺术成为人们在精神层面、集体层面以及技术层面参与“个体化”过程的机遇?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几个参与式作品:塞尔吉·布夏尔东等的《打字印刷》(Typomatic),罗博·维蒂希等的《斯佩蒂秀》(Speidishow)和尼克·蒙特福德等的《太鲁阁峡谷》(Taroko Gorge)。
(“祭奠/改变地貌”)
阿迪拉·李克娜 教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文系
萨拉·冈萨雷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生部对外教育处
“祭奠/改变地貌” (阿迪拉·李克娜, 萨拉·冈萨雷斯)
我们的艺术参与式研究和公众教育项目所要探讨的议题包括环境正义、移民正义以及文化遗产。在成功地完成了一项青年参与式行动计划(也包括艺术导向型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想提出另一个大学与社区合作的模式。我们作为公共学者,进行参与式行动导向型项目,把环境艺术看作是体现社会正义并有公众参与的文化性艺术。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在地合作包括社会正义教育者和公共学者之间的合作。根据我们的设计方案,本项目的成员将包括一位本地的图书馆员、多位档案管理员、参加过图桑青年诗歌朗诵赛的各个族群的青年。通过对本次参与式项目的介绍,读者们将会了解我们是怎样通过合作来设计和实施本次行动导向型的公共艺术项目。我们还会介绍针对社区教育(内容包括环境、文化和移民史,以及传统的祭坛准备活动)的教学计划。本项目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借鉴经验知识,还要学习通过合作来共同创建出一些相应的有机圣坛,来祭奠诗歌这一公共艺术,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突显亚利桑那边境地区缺乏环境正义以及移民死亡率高的现象。根据项目设计,有机圣坛将由本地植物的种子(包括那些由于移植而险些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构成,再由集水性强的肥料为幼苗提供养分制成。完成后,将被放置于移民路线途中,以及南图桑市正在实施的历史项目御用场地,这些集水型和产阴凉型植物通过分解、美化以及再次结籽,会改变地形地貌。在放置有机圣坛的同时,还会进行青年诗歌表演,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种子是由青年们嘹亮的话语及其带来壮观的视觉画面催生出来的。我们会记录并保存下该项目经历的所有过程,为公共教育学(本项目重要的一部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15:30-15:45 茶歇
15:45-17:45 社区文化再造:社会参与式艺术如何面对传统和现代性?
主持人 Chair:孙振华教授
“溯‘源’而上:社会参与式艺术与区域文化再造”
陈晓阳 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溯‘源’而上:社会参与式艺术与区域文化再造” (陈晓阳)
本文从文化再造的视角,通过对华南地区近十年的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的梳理,比对同区域及跨区域相关项目在实践方法上的异同,探讨中国不同区域现场中社会参与式艺术的类型化特征及其所遭遇的相似问题。并以坐落于广州乐明村的“源美术馆”角柜计划为例,延展讨论作为一种再造社区认同及发明新文化传统的实验性方法,社会参与式艺术与区域文化再造交互结合的可能性。
“乐把他乡变故乡” (“From Their Town to Our Town”)
张凯琴,公共艺术家、艺术项目组织者
马利安,深圳社会学家、艺术家
“乐把他乡变故乡” (张凯琴,马利安)
过去“故乡”赋予了中国人强烈的归属感。然而,因为深圳的居民绝大多数来自各个地方,这个现实意味着-生活在深圳的2000万人没有共同的故乡。这带来的问题是:要么,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共同归属是什么?要么就必须回答没有共同归属的人到底怎样才可以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在我们看起来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精神上认同和行为上分享的新共同体而获得归属感的。握手 302在大浪的虔贞女校艺展馆开展了一年半的的“艺术童萌”系列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看到通过公共艺术和教育工作达成的后果。在我们看来在学习和研修过程中形成的新共同体和个人的创造能力的获得是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也由此深化了我们对深圳深层文化历史本身的认识。那些异质的,不但由本地人、客家人等不同社群组成,还有南海侨民和香港殖民主义影响不同的社区与生命方式共同创造了丰富而有强健生命力的传统。这也构成了我们在“艺术童萌” 课程探索的内容。而在大浪虔贞女校这座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建立的山村小学和它毗邻的社区就有好故事。可供我们引导儿童理解、认同历史的途径。每周在这个修缮后的历史遗产里,延续这座建筑前身的教育功能,为城中村的儿童提供创意、艺术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童萌”不只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它更是一次社区实践,探索艺术创造和社区营造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反思了“艺术童萌”面对的现实问题、局限性和创造归属感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尤其关注艺术创造过程可以作为建立共同体解决归属感问题的手段与平台的功能。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帮助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解决面临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培养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在实践中我们体认到在深圳的艺术和教育应该甚至不得不从事的某些必须的救赎工作,这和个人的创造性培育是同等重要的。
“‘艺术乡建’的‘士绅化’与乡村社区的‘再士绅化’”
张晖 博士,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艺术乡建’的‘士绅化’与乡村社区的‘再士绅化’” (张晖)
在“艺术乡建”的诸多实践个案中,一个常常招致批评的面向,是其所呈现出的“士绅化”倾向 – 与文创经济以及其他类型的资本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活动,被认为“侵入”了乡村社区,并有可能破坏社区原有的社会肌理。本文试图梳理“士绅化”这一在都市更新过程中被广为使用的批判性概念的脉络,并讨论其在乡村社区,特别是应用于中国乡土问题时的可适用性。同时,结合对于当下的“新乡贤”话语的分析,以及与此现象相关的田野观察,去讨论与“士绅化”过程可能有着某种联系的乡土社区的“再士绅化”现象。
“公共艺术与当地文化传统” (“Public Art and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
于长江 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Professor YU Changjia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公共艺术与当地文化传统” (于长江)
一、城乡建设中的公共艺术
二、纠结:公共艺术与当地传统的关系
三、艺术独立性的悖论
四、传统:拓扑化的迷幻?
五、几种选择:忽视?结合?妥协?扬弃?汲取?
18:00-18:30 总结
孙振华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四川美术学院
任海 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和人类学院; 中国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关键字: 内容标签:社区更新,公共艺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社区,创意,士绅社区更新 公共艺术 四川美术学院 教授 社区 创意 士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