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明冲突”的误区

编辑:汀滢 来源:学习时报
 

亨廷顿认为应该确认新世纪将会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唱主角,构成21世纪世界的冲突图谱。 

    他的这种划分,为突然失去“地图”的世界提供了一张简明“地图”,后来似乎又被“9.11”事件所证实。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类冲突事件正是他的理论诱发出来的。 

    我认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融合的事实远远超过冲突的事实。只要是文明,互相之间一定有共同的语言,也有共同的敌人。 

    人类危机,例如自然灾害、生态恶化、核竞赛、恐怖主义、人口爆炸,没有一项由哪个文明单独制造,又可以由另外一个文明单独解决。更多的冲突发生在同一个文明系统之内。 

    有些冲突,看上去发生在两个文明之间,但细加分析即可发现,其中并不包含文明意义上的对峙。我也遇到过很多有不同文明背景的朋友,他们与我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但是对于天下的是非善恶,又有几乎完全一致的立场。他们的眼神,至今还是我读解人类文明的课本。 

    对于“文明冲突论”,我们可以缩小范围来设想一种有关文化心理的恶化过程。譬如,在一个居民社区里,长期居住着祖籍属于山东、四川、广东三地的居民。他们早就生息与共,互相通婚。社区里出现过一些流氓斗殴和盗窃的事件,也都一一惩处了。但是,不知哪一天,突然来了几位文化学者,研究不同祖籍归属的不同心理基因,整理历史上的几次血泪冤仇,排查过去那些流氓和盗贼的祖籍归属,再由此分析出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不同特质。照这样做下去,时间一长,这个社区还会太平吗? 

    我们国内有不少文化人,曾经深受“阶级斗争论”的濡养,现在又深受“文明冲突论”的激励,把自己看成是斗争和冲突的先锋,即使在毫无烟火痕迹的地方也能开辟出战场。打得一片狼藉后再换一个地方,再找一个假想敌,重燃战火。大家随便翻翻书报就能发现,这些年,本来应该最安静的文化领域反而变得最为凶险,就是因为出没着不少这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角色。 

    其实,文化应该是一面友善的旗帜,文化应该是一种沟通的笑容。中华文化为什么存活数千年而至今犹存?因为我们的祖先以中庸、和谐的心态阻止了各种极端主义的长期发作。 

    《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马克·马洛赫·布朗在前言一开头就宣布,本报告审视并否定了“文明冲突论”。 

    我们一般认为,现代人应该宽容差异、理解差异,但这个结论认为,对于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该仅仅是宽容和理解,更应该由衷地喜悦。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如果没有差异,人类就无法活得快乐。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来欣赏和享受各种不同文明的千姿百态的。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态度。(2008年第1期《领导文萃》余秋雨)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区,冲突,文明
下一篇:我们如何求“是”||上一篇: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