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断句之误

编辑:雪竹 来源:光明日报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老子·五章》的话,在我看来,实际是被错断了句子的说法,导致了从古到今的许多误解。
  

河上公、王弼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老子·五章》的话,在我看来,实际是被错断了句子的说法,导致了从古到今的许多误解。 
  

    河上公、王弼等人的解释,在光明日报3月16日登王继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月22日登董京泉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都引到了。他们的解释都是从天地和圣人不讲仁德只讲自然立论,并曲解了刍狗一词。如王继如、董京泉两先生的说法,一个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的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一个是“圣人至仁无亲,像对付青草和小狗一样,对自然一视同仁”,都不免给人以勉强之感。 
  

    我意,老子这两句话,应重新标点断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以”是“及”的意思,不是“把”的意思。如《论语·尧曰篇》的“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就是将“以”作“及”用,意即“我本人有罪,不能牵累及天下万方”。故以上所谈老子话的意思是说:天地若不仁及万物,就成为刍狗了;圣人若不仁及百姓,也就成为刍狗了。刍狗是什么?我同意王继如、董京泉二文中引到的《庄子·天运篇》所载师金之言,意即它是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祀之用;祭祀前把它打扮得很华贵好看,祭祀后就把它扔在一旁,任人踩踏烧毁了。根据这些,老子这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天地要不向万物施及仁德的话,它就要落刍狗的命运,别看它一时受人敬重,最终却免不了被人唾弃;圣人要不向百姓施及仁德的话,也是刍狗一样的下场,只能荣耀于一时,难免耻辱于万世。老子讲这两句话的主旨,是强调天地要仁及万事万物,不要仅是仁及个别事物;圣人要仁及百姓大众,不要仅是仁及少数权贵之人。也就是说,天地和圣人要发挥出无限大的能量和恩惠,使物物得仁,人人得仁。如此,才真正称得上“天地”,称得上“圣人”。这是对“天地”和“圣人”的更高的要求或预警。否则,所谓“天地”、“圣人”也就不配称“天地”、“圣人”了,而只配称“刍狗”。 
  

    我认为这样理解才符合老子的原意,道理是: 
  

    一、与下文意思能贯通。这两句话已说明了天地、圣人要尽其伟力普济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的意思,而下文正是这个意思的进一步形象化。其文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就像个大风箱啊,看是空虚的,实际风力是无穷的。你越是拉动它,它就越是有风力排出。这是以风箱无尽之能量,比喻天地、圣人持久广泛之惠泽,给天地、圣人恩被万方提出了一个标准,上下逻辑正好可通。 
  

    二、与老子的基本思想相符合。老子有一段话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意思是圣人救人济世是连一人一物都不遗弃的。这正说明他主张善待大众,善待万物。这与孔子的仁者要“泛爱众”(《论语·学而篇》)、“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篇》)一样,是顺应当时广大生产奴隶要求解放的潮流的。 
  

    通常的断句和解释,把“天地”和“圣人”都说成“不仁”,把“万物”和“百姓”都说成“刍狗”,既有违于这两句与下文的逻辑脉络,又不合天地孕生万物之道与圣人怜恤百姓之德,大为不妥。而以其不重仁道规范只求率性自然强作解释,亦可谓曲里拐弯,终是不当。 
  

    (作者单位:山西省万荣县人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断句断句
下一篇:思考历史及其“演义”的原则和标准||上一篇:老宅里的古典现实主义光芒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