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秋痕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民歌:走多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通过家乡的“变”与“不变”抒发了久客他乡的感受。其中,“不变  原标题:民歌:走多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通过家乡的“变”与“不变”抒发了久客他乡的感受。其中,“不变”的是乡音,而民歌就是乡音的诗意化表达。听到来自家乡的民歌,即使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从今年10月开始,央视在《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创新文艺节目之后,又推出了《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节目生动展示了中国民歌浩瀚的历史画卷,又一次掀起了文化综艺的热潮。据统计,节目平均总收视高达1.42,相关互动话题“我用民歌唱家乡”阅读量9.4亿次,主话题“中国民歌大会”在新媒体阅读量达到3.4亿次。
  近日,在央视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研讨会上,多位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档音乐文化类节目引发热议的原因以及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老而新鲜的历史文化
  在网友热议的互动话题中,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原来民歌这么好听”,而讨论最多的内容集中在“每首民歌背后竟承载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那么多的故事。”
  对此,长期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感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谈到民歌,讲到民族民间文化,很多人认为这是古老的、和现代脱节的,不能够登大雅之堂的。通过这样一档集中展现中国民歌魅力的音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过去一些错误的认知,一方面认识到民歌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另外,也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中国民歌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我们精神血脉里的根,同时也展现了民歌的精粹性、艺术性,能够让许许多多不了解民歌的,尤其是年轻人听了以后觉得民歌这么好听,在艺术上也都是精品。”
  归根溯源,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中国民歌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再到宋词、清代竹枝词,民歌记录了老百姓的生活劳动、节庆习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风光,更是传唱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所以,中国民歌文化不局限于音乐学,还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地理、民俗学等方方面面,它们构建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百科全书。
  “对于民歌传统的认知,是要补课的,民歌的文化实际上比诗词要复杂,具有多样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的承载能力。为此,节目中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民歌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问答题,同时配有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普及民歌、传播民歌文化、讲述民歌故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
  真挚而淳朴的火热生活
  歌唱江南美景的江苏民歌《无锡景》,表现军民团结的经典藏族民歌《洗衣歌》, 传递男女爱情的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鼓舞劳动热忱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中国民歌大会》的舞台上,观众不仅欣赏到了不同地域、风格各异的民歌曲调,更在生动灵活的表达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火热生活。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的特点。
  对此,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总结说:“中国民歌其实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劳动产生的,所以人民的关注度非常高,也渴望在自己不经意的劳动和创造中理解自己的文娱过程。”
  而《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总导演邹为觉得节目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热捧,就源于民歌的“真”,“录制之初,导演组曾遍访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32位选手,他们当中有科学家、律师、警察、老师、老板娘、全职妈妈 、学生、农民等。他们的歌声是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所以才能打动人、激励人、鼓舞人。”
  在遴选选手的过程中,最让导演邹为难忘的是在第二季的百人团选手中特别增设了海外的华人华侨,其中有在美国工作20多年的生物学的博士,也有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大洋彼岸,但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民歌的渴望和热爱,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位民歌爱好者,民歌作为中华精神的根脉,流淌在全世界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地感染你,影响你,从而让你走得越远,对祖国的眷恋越深。”邹为说。
  传统而独特的审美风格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当今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曾经用珍珠、钻石来形容这些民歌,“《中国民歌大会》把我们民歌里面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精神表现得非常丰富多样。56个民族的民歌,不分南北,各个民族都有。不过,我觉得在如何体现民歌的美学精神和它的艺术价值上,我们还可以深挖。”
  田青进一步解释道:“中国人的审美与西方人不同,很多青年人觉得西方的音乐丰富,交响乐不光乐队庞大,音乐的组织形式也庞大,基本的古典交响乐队四个乐章,里面充满着对比,结构上的多声性,造成了西方音乐的丰富、宏阔。而在中华传统美学里,我们中国的音乐就是单旋律的、单线条的,但是,其旋律之美让你听过难忘,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有着独特审美风格的中国民歌也面临着一些传承的困惑,比如个别民歌种类濒临失传以及一些民族歌曲的传唱度并不是很高。王黎光觉得,民歌可以根据现在的音乐元素进行适度改编,这样让其他民族的人也能够简单传唱。
  “从学术角度来讲,打开新民歌创作的曲谱,我们发现与传统的民歌相比,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作曲家将作曲技术融入到里面之后,歌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民歌是要发展的,我认为可以加入一些这样的东西。但改编一定是香蕉苹果的改编,即吸取香蕉抗寒能力及美味的优点成为新的苹果,而不是香蕉苹果一杂交成了怪物,不好吃又不好看。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在一首首民歌民乐声中,聆听到歌声之韵,领悟到文化之雅,也更加热爱生活之美。”王黎光说。 本报记者 赵亮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歌,专家学者,传统文化,共同探讨,独特,魅力
下一篇:电影《侗族大歌》全球发行首映式在贵阳举行||上一篇: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学术报告会举办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