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 中新网海拉尔8月26日电 (记者 高凯)26日,考古专家袁靖于此间参加蒙古族源学术研讨会时表示,科技考古对考古项目研究推动作用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介绍,科技考古是指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就是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借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对考古遗址进行勘探,对遗址所在的区域进行调查和采样,对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对各类与考古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定量统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遗址或遗迹的空间信息、遗存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特征、人类自身与体质相关的特征等,拓宽考古学研究的视角与领域,提升考古学研究的效率、深度和精度,获取更丰富的古代信息等。??
袁靖认为,“我国科技考古的水平正在不断提升。我们现在可以很客观地说,在东亚地区中国的科技考古水平是最高的。”
此番的蒙古族源研讨会聚集来自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口头传统与特定地域理论视角,围绕蒙古族源的相关命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1998年发掘的海拉尔区谢尔塔拉墓地,发现一批公元9-10世纪的游牧民族墓葬,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谢尔塔拉人群在颅、面类型上与现代蒙古族最接近,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谢尔塔拉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蒙古人在松漠之间的崛起提供了首批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实证资料,深受中外学术界关注,成为在呼伦贝尔地区研究蒙古族起源的重要基点。
袁靖称,“科技考古可以做到保证考古遗址年代的精确性。其次,科技考古用丰富的信息‘讲述’历史故事。比如,仅从骨骼上是看不出一个墓葬的墓主人和殉葬人的相关特征的,但我们可以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分析他们生前吃了什么东西,因为摄入的食物也是判定身份的一种手段。通过对食物遗留物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描述出墓主人和殉葬人日常的饮食状况、生活水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为认识他们身份地位的差异提供科学的依据。”
具体到此间的考古项目,袁靖指出,“科技考古的多个研究领域涉及探讨包括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在内的生业。生业状况是经济基础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业特点极其发展演变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各个地区的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和模式的特征。相信对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考古的研究也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悉,此间的核心考古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于2012年9月立项。这个项目将在呼伦贝尔地区系统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蒙古族源研究提供系列考古实证资料,同时开展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确立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蒙古族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将内蒙古打造成蒙古族起源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澄清国际学术界近年关于蒙古族源研究的各种假说,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
26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蒙古族源有关学术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演讲,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完)
关键字: 内容标签:蒙古族,考古,专家称,学术研讨会,推动,科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