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学者:鲁迅该轻该重?课本与文学史如何互动?(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
 
鲁迅消隐,金庸登场

语文课本与文学史如何互动?

近年来,所谓“鲁迅消隐,金庸登场”的语文教材改革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指出,这是大势所趋,只要稍稍留心近些年学  鲁迅消隐,金庸登场

    语文课本与文学史如何互动?

    近年来,所谓“鲁迅消隐,金庸登场”的语文教材改革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指出,这是大势所趋,只要稍稍留心近些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就会发现随着文学史的重新书写,对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金庸等作家的研究越来越多,鲁迅研究早已不再是一家独尊,而这种文学史的书写必定要影响语文课本的面貌。也有人指出,中学语文教育与文学史研究并不是一回事。

    从事多年现代文学研究的邓国伟认为,在当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中,许多以前不太受关注的作家陆续浮上水面,非常丰富,但不能想象21世纪的语文教材中没有鲁迅作品。有人认为语文教材中只有鲁迅太单调,还要加上梁实秋、金庸,这可以理解,但必须强调的是,丰富并不意味着搞拼盘,不是梁实秋、金庸与鲁迅平起平坐,更不是他们的文学价值在鲁迅之上。语文教材在选文的时候,鲁迅绝对是一个重镇。

    曾经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的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认为,当前学术界一些人对鲁迅及其提倡的方向存在拒绝的倾向,有的一谈到鲁迅就百般挑剔,一谈到周作人就关怀备至,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仅仅因为社会上种种不正常的思想情绪,就慌慌张张地把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章删掉,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表现。

    王富仁说中学语文课本的编选不同于文学史编写,它最根本的是关心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增加或减少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数量,本身不是大问题,关键的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谈这个问题。如果社会普遍重视文化精神,即使少选几篇鲁迅作品,那都是可以的。如果个人主义的风气盛行,很多人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在这种氛围下,鲁迅的作品就不能少。鲁迅的文章,比如《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饱含着对社会正义、民族前途、甚至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联系,对当下的青年的心灵和思想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育与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尴尬,黄健感触很深,他表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很多人用的还是那些僵化生硬的程式化语言,这与近年来学术界对鲁迅精神的种种鲜活的阐释和多面的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利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激活一些中学语文课堂对经典作品的讲读,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与鲁迅对话,从而形成独立的思考,是促进当下鲁迅作品教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刘思宇 摄影

关键字: 内容标签:鲁迅,互动,文学史,课本,学者鲁迅 互动 文学史 课本 学者
下一篇:名作拍出8400万背后:专家称古书画仍被低估||上一篇:儿童研究专家王泉根:让分级阅读成为文化时尚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