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繁书简 辛遥
查清华
针对马英九提出的汉字“识正书简”,日前,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

识繁书简 辛遥
查清华
针对马英九提出的汉字“识正书简”,日前,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
我也想以学者的身份,从文化融合的角度讲,说几句。我认为,“识繁书简”的“提议”,不失为一个好的文化发展策略,它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方便两岸民众交流。
自上世纪50年代大陆实行第一批简化字以来,形成的一个事实是:简体字已在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陆使用了50余年,影响了几代人的书写习惯,业已形成一个新的中华文化传统。特别是简体字结构简易、书写方便,带来的高效率,让恢复书写繁体字的呼声有气无力。但是,繁体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今天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保留着繁体字的历史原貌。不认识繁体字,就不便于清晰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既要立足现实,也要尊重历史,有必要寻找合理的方式,既便于开发传统文化遗产宝库,让传统走向现代,也便于整合新旧文化资源,让现代接轨传统。
当下,香港、澳门和台湾在继续使用繁体字,在古代中国和域外的交往中,繁体字波及世界范围的汉文化圈,在东南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保存了大量繁体字的历史文化典籍,延续着繁体字的汉字认知习惯。而随着中国开启国门走向世界,后来的简体字也为他们所熟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推广了简体汉字。识繁书简,既便于国内国际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共享,也方便不同区域和国籍之间的汉文化交流。
就海峡两岸而言,识繁,主要涉及大陆民众;书简,主要涉及台湾民众。两岸民众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也是两岸求同存异、追求双赢的策略在文化领域的落实。有简体字基础,不少繁体字可借助具体语境识别。在大陆高校的文史类专业,在大多理工科的通识教育课上,早就采用“识繁书简”的模式。大学生用的原典阅读类教材,均采用繁体字,要求学生能读,但不要求会写。应该说,“识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再说“书简”,在简体字出现之前,为了刻写的方便,古人也积极使用简笔字,这在大量古籍抄本、刻本乃至书法作品中触目可见。而在上万个常见汉字中,政府认可的简化汉字共2238个。按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的《简化字总表》,只要重点记住第一表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就基本掌握了简体字。
要贯彻“识繁书简”的文化策略,关键要端正认识。国家统一是我们的心愿,香港、澳门没有使用简体字,早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推动“识繁书简”,关键是为了文化的融合与接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回更便捷更谐和的文化交流方式,共同承传并弘扬民族文化,共同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共同享受中华儿女创造的文明成果,共同开辟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这,既是荣耀,更是责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简,两岸,止于,学者,意义,交流书简 两岸 止于 学者 意义 交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