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阅读的“入”与“出”

编辑:雪竹 来源:北京日报
 
许民彤


  《中国“二号富豪”炮轰读书:担心如今读书会有负作用》,这样的关于阅读的言论刊登在文化媒体上,并说“能不读的书不读,如今读书都会产生负作用”,这多少会引起那些 许民彤 


  《中国“二号富豪”炮轰读书:担心如今读书会有负作用》,这样的关于阅读的言论刊登在文化媒体上,并说“能不读的书不读,如今读书都会产生负作用”,这多少会引起那些喜欢阅读的人一些关注的。读书,是否有负作用?这当然是这位在中国富豪榜上排第二位的富豪的个人经验,并不具有普遍、广泛的意义……但这种读书的观点,倒也给了我们读者一些启示,使人想到了我们阅读中需要注意到的“入”与“出”这样一个问题。


  的确,对于阅读,有时是需要我们生命的融入,灵魂的进入,精神的出击——整个身心的彻底投入的,这是阅读的“入”。但是,对于阅读,是否仅是这样一种方式呢?根据书中的思想,阅读的目的和角度,再与我们的人生活动、与生命过程、与我们的重要的实际事务相比,有时我们与阅读也该是有一些距离的,即要解决好“出”的问题。 


  与阅读有一些距离,“出”于书本,我以为一些读书大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是足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借鉴的。蒙田是人生的智者,同样,他在读书生活方面,也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智慧的认识。蒙田是这样看读书的,“书给人带来乐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兴味索然,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这也就是说,生命要与书本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要善于从书本的拘束中走“出”来。换言之,对于人生来说,读书固然是快乐的一种,但除此之外,人生还有许多值得珍视和把玩的东西,比较起来,人生、生命也许比书本更重要。这是蒙田对读书的独特的认识——他是在人生智慧的前提下,认识读书生活的,这就是,他善于阅读,更善于抛开书本,走出读书的拘囿。蒙田的读书生活的情形,是能够真切地反映出他的人生智慧的。


  叔本华是一位思想家,所以,他非常看重思想的价值,而且,十分重视个人的思想价值的独立性。但是,这种思想的价值,他认为大部分不可能经由读书而来,而是个人反复思考的结果,即使是要读书,也是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无疑,这种读书生活,也是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沉溺在书本之中,“入”书过度。为什么叔本华主张读书要有距离感,要善于“出”于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往往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另外,比起读书来,现实世界更可能触发我们思考的机缘和气氛,丰富的生活更能引发和提供思想的内容和素材,而这些只有在“出”于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


  这种读书的思想,可以说是很多智者、思想家的认识,对此,钱钟书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总结的,“《旧约全书》中古师即叹:‘书籍无穷,多读徒疲精弊体’。笛卡尔自言博学攻书,了无所得,乃欲内观心性、外游世界。龙沙、歌德、马拉梅等诗中皆咏叹厌苦‘书册埋头’,渴欲骋怀游目,徜徉林野,放浪海天……”骋怀游目也好,外游世界也好,还是放浪海天,就是在原来的“多读徒疲精弊体”的“书册埋头”的深“入”之中走出来,去感受和接触更加广大而真实的天地、世界和宇宙。


  “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到观察世界、人生的角度问题,实际上,这段话也是同样讲到了我们阅读的“入”与“出”这个问题。阅读,需要深“入”,但更需要“出”,而“出”则是“入”的目的。“出”于书,与阅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我们在阅读时,认识、判断和感受,不要被外在的文字所迷惑和束缚——“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要求我们,不仅是要把书本看作是知识与思想的源泉和宝库,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把探询的眼光,从浩瀚的书本中,移转到书本之外的世界,让我们思索的灵魂之目,更多地关注世界、自然、人生、生命,让我们真正发挥出精神的创造性。记得一位西方作家就曾如此说,不管我们在其他方面还短一些什么学识,至少我们应该熟读两本书,这两本书虽然只有在世界毁灭的日子才会毁灭,却是很多博学的人所不熟悉的,这就是自然和人这两本书……


  记得一位科学巨人如此说过:过了某个时期之后还要读书,就未免太分我们的心了,使我们不能从事于自己的创造。任何人读书过多,自己用脑过少,就要陷于思想懒惰的习惯。要使我们的思想永远保持创造的活力,阅读是需要更好的“入”与“出”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阅读阅读
下一篇:学者:异质文化的"母亲节"难于传承中华孝道||上一篇:作家学者纵谈:网络阅读已经主流了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