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了,年逾花甲的裴艳玲也扪心问自己:“我把台词背出来了,唱腔按着谱子唱对了,就完了?这戏就能好看了?”裴艳玲一惊:“如今,很多戏曲的角儿,身上都没有传统的‘玩艺’了,唱念做打等戏曲看家本事都是“半吊子”,难怪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头一样“没玩艺”,就是戏曲角儿们都不编唱腔了,全部仰仗“唱腔设计”代劳。原先,“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师都是自己参与编腔。而如今,戏曲演员绝大多数都依靠“唱腔设计”来为他们写唱腔。一些名头大的“唱腔设计”,一年要为10部新戏编唱腔。他们把梅兰芳、马连良的唱腔,稍作改动,“老鼠搬家”似的,从老戏中搬到新戏里。“东拼西凑,新瓶装旧酒,这种新腔,既不朗朗上口,又不符合新戏的人物,难怪观众不喜欢。几十年来,京剧界新戏排了无数,京剧票友就是不传唱这些新戏的唱腔,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我在演《响九霄》呢,唱腔设计如果把马连良的《借东风》唱腔搬来了,我一唱,观众一听,必然疑惑:你是诸葛亮,还是响九霄啊?”所以,裴艳玲排演《响九霄》时,她对“唱腔设计”说:“我的唱腔,我自己创作。”于是,演过上百部戏、“昆乱不挡”的裴艳玲,从传统中寻找养料,“嚼碎了再吐出来”,“投身剧中人,与之同悲同喜”,之后,“新中有根”的唱腔汩汩而出。《响九霄》演到《哭坟》时,有一段10多分钟的唱腔,裴艳玲每次唱到这里,都会落泪,同样,这感人的唱腔总是一次次感动观众。
本报记者 张裕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角,拿什么,观众,裴艳玲名角 拿什么 观众 裴艳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