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秋色,是否只能用眼睛去欣赏?当你仔细聆听,一种别样的秋意将爬上心头。随着第一个中秋小长假的来临,昆虫学家、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金杏宝研究员建议,忙碌的都市人不妨趁此闲暇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让音色独特的鸣虫将我们的耳朵“叫醒”,把记忆中的秋天带回“水泥森林”。
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许会说,在这高楼林立、人车拥挤的城市,何来所谓的秋音秋韵?其实,这可听的秋色就藏在公园、庭院,或是路边的草丛里。金杏宝告诉记者,鸣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短暂四季。秋天正是它们的求偶季节,为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嗣代的使命,“情歌王子”们将使出浑身解数竞相鸣叫,以此吸引异性。
“其实,美妙的秋音并不难觅,关键看你是否拥有一份宁静的心情。”金杏宝说,只要有未被水泥覆盖的裸露土地,鸣虫们就能安家;只要没有杀虫剂的威胁,它们就会在土里产卵。据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鸣虫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洞穴为家的蟋蟀、栖息于草丛的蛉虫和一群躲在枝头树梢的“纺织娘”等。浦东张家浜岸边一带近自然林,一到夜晚便是“纺织娘”的天下,令人不由抬头仰望星空,烦躁的心境立刻平静下来,疲惫与倦意顿时被消解得没了踪影。
令金杏宝遗憾的是,鸣虫的种类正随着城市化的脚步而减少,部分老一辈上海人所熟知的鸣虫如今在市区已难觅踪迹。比如,喜欢把厚厚一层枯枝落叶当“床垫”的马蛉,现在只能在金山的铁路沿线才能找到;石蛉的浅唱声也只限于在仲秋时节的小昆山附近缭绕。从这个意义上说,聆听秋色不仅在于让都市人减压,也为了留住更多天籁之音。
人们该如何欣赏秋色?一场独特的“听秋赏月”音乐会将于本周六晚在上海科技馆的露天休闲平台上唱响。当晚,将有10多个品种的几百只鸣虫为头顶明月的都市人“献唱”,专业人士将在现场提供“艺术指导”。愿意加入这聆听秋色的人们,不妨从这个中秋开始“张开”耳朵吧。
本报记者 任荃

金铃子 司强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秋色,昆虫,中秋节,专家建议,聆听,可听,方式,鸣虫秋色 昆虫 中秋节 专家建议 聆听 可听 方式 鸣虫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