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帕慕克:“现代化不意味忘却传统”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虽是首次来华,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已有6部作品被引入中国,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位。5月22日上午,帕慕克以“我们究 虽是首次来华,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已有6部作品被引入中国,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位。5月22日上午,帕慕克以“我们究竟是谁?——在卡尔斯和法兰克福”为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演讲。

    “我能理解这悲伤,1999年土耳其也发生了大地震,我经历过这一切,我知道这一时刻人们的巨大悲伤,让我向四川人民和所有中国人说,我理解这种悲伤和你们表现出来的团结。”帕慕克是昨天下午抵京的,不久还将前往上海访问。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和上海书城的签售款额,帕慕克将悉数捐赠,资助在北京读书的四川灾区大学生。

  1952年,帕慕克出生于一个“西化的伊斯坦布尔中产阶级家庭”,1985年他以小说《白色城堡》成名,1998年又以《我的名字叫红》获欧洲三大文学奖,并确立在国际文坛的地位,此后《雪》、《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都展现了他对文明的深度思考。

  “属于东方,还是西方?”对这一问题,帕慕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反对东方、西方的分类说法,我很高兴自己是土耳其人,同时处在这两者中,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认为,东、西方的问题代表着一种假设:东方要顺从西方的一切。“这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很多人想通过模仿西方让自己的国家更富有、幸福、强大,就往往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持深刻的批判态度,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不完全的,由此产生了一种感受:耻辱感。这种感受也反映在人们对我的小说或接受或批判的态度中。”

  “难道现代化就意味着忘记往昔的美丽、忘记往昔的传统吗?”帕慕克坦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痛苦的,也是他在小说中试图呈现的,“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都是我们的传统,但是我们的确面临着现代性的困境。”

  帕慕克说,小说正是以人性力量为基础的,小说揭示了被遮掩的真相,让我们自问:我们究竟是谁?“小说使我们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让我们进入到别人的生命,我们变成了他人,他人变成了我们。”

  本报记者李扬(本报北京5月22日专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忘却,现代化,意味,传统,帕慕克忘却 现代化 意味 传统 帕慕克
下一篇:和谐需用制度保证||上一篇:作家余华:我的工作就是把中国存在的事实写出来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