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梦溪:国学热不必"一窝蜂" 需要的是实在的"做"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国学热日甚,影响日广,全国各地兴起的“讲史热”、“公祭热”就是印证。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担心国学呈虚热之势,而忽视了重建传统文化所必需的基础之举。

改革开放
近年来,国学热日甚,影响日广,全国各地兴起的“讲史热”、“公祭热”就是印证。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担心国学呈虚热之势,而忽视了重建传统文化所必需的基础之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时间并不长,还不到30年的时间,严格来说还只是处在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时期。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传统文化相对比较隔膜。要重建传统文化,前提是“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对话,他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见。”上世纪20年代,反传统的思潮呈压倒之势,对传统当然不想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传统大面积流失,即使想看也不容易看到了。金先生用通俗语言所做的概括,我很佩服。 

    国学内涵有宽窄不同的界定,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学术。而构成国学的基本元件,主要还是经学和小学。不明经学,不通小学,几乎与国学无缘。而现在为学者最缺乏的,就是经学和小学的训练,尤其是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是小学的构件,新式学人精于此道的已经百不一见。 

    如果提倡国学,不妨从小学入手,以经学为门径,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做起。不是会背两首唐诗,念一篇古文,读过《水浒传》和《红楼梦》,就算是懂了国学。更不能八字没一撇就你也“国学大师”我也“国学大师”地叫起来。 

    我曾建言,主张小学设“国学”一科,主要选读《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子书”。金耀基先生对此表示全然赞同,同时他认为中学、大学也应有此科的设置,我觉得他言之有理。复兴国学、重建传统,需要的是实在的“做”,而不是虚浮的“热”,更无须“一窝蜂”地大热起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是,国学,实在,刘梦溪的是 国学 实在 刘梦溪
下一篇:于丹:灾难面前学者坐而论道是可耻的||上一篇:止庵:阅历略增,才敢说开卷有益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