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_西柏坡-赶考-进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于晓  
核心提示:中新网石家庄4月6日电题: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中新社记者鲁达陈林在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28米高的西柏坡纪念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纪念碑下,依山设计的三组浮雕,再现了三大战役的战争场面。通往纪念碑的台阶上,“赶考”两个大字格外醒目。此时的西柏坡,山坡郁葱,春意盎然,迎来红色旅游旺季。中共中央旧址小院内,梨树吐绿,杏花绽放,一批批游客在这里参观学习,重温“赶



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

中新网石家庄4月6日电 题: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在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28米高的西柏坡纪念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纪念碑下,依山设计的三组浮雕,再现了三大战役的战争场面。通往纪念碑的台阶上,“赶考”两个大字格外醒目。

此时的西柏坡,山坡郁葱,春意盎然,迎来红【se】旅游旺季。中共中央旧址小院内,梨树吐绿,杏花绽放,一批批游客在这里参观学习,重温“赶考精神”。

毛泽东旧居内,桌上翻开的日历,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这一天,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赵迪说,每次在这里讲解时,都会特意强调这一天是“赶考”纪念日。从今年3月初开始,全国各地来西柏坡进行党史教育学习的人非常多,特别是3月23日前后,迎来了小高潮。

一墙之隔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内,“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是当时艰苦作战条件的写照。距此约百米,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70多年前,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地处太行山东麓鲜为人知的西柏坡,一度成为整个中国的“心脏”。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并向全党提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说,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筹建新中国的重大任务。今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都摆在了面前。在离开西柏坡前后一个月,毛泽东多次提到“不做李自成”。离开西柏坡进京建立新中国时,他用中国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改变命运的历史来比喻这次赴京建立新中国,提出了“赶考”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下,经过长时间思考而提出的。

纪念“赶考“,传承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迎接考试。70多年来,“赶考“的红【se】基因在这里赓续传承,并走向全国。

与西柏坡隔湖相望的曹火星纪念馆,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馆内,曹火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遍遍循环播发。传唱至今,依旧经久不衰。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赵亦彭说,“赶考”命题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一种实践与延续。“赶考”命题正是将这一精神直接转化为对现实工作的具体指导,是对“两个务必”精神的现实结合与形象演绎。

他表示,当年提出“赶考”并践行“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其实也是在面对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立于中共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之上,正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赶考”永远在路上。(完) 【编辑:于晓】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于晓)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