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国学所使用之基元方法论和基元系统模型
基元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在当今学术体系中,在哲学层面的高度上,有两个核心,一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另一个是方法论。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简要之,恰如原子之质子和电子,属于一体两性,都重要且缺一不可,缺一则不成、不称原子,而只能称谓质子和电子。
若要追究质子与电子之重要性和相互决定性,则需要上溯至已确认存在的暗物质之规律,这一点,成名科学家不愿意胡乱猜测而自毁名望,未成名者则因学术论文发表之体制问题、因人类惯有之剽窃问题、因人类崇拜名人问题等,使其少有论述。
在暗物质的层面上,基元已经发布了暗物质、光子、光速与人类可见之物质(亦即明物质,相对于暗物质而言之名词称呼)的关联,也即,暗物质粒子的一部分达到光速时,则可见、则被称为物质。之所以达到光速,与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和均匀度有关,星球之所在乃暗物质集中高压之地,高压高温至恒星级别,则开始外溢四射。若未达到光速,则质量随速呈现类似于质能公式之指数式衰减,作用力亦随之骤减,质量的本质类似于水中浮力或暗物质海洋之浮力阻力。
暗物质粒子与光子、明物质粒子之速度、能量、可见等关系,显见的粒子,可以用空气中的声速、声障类比其原理,以人类自我感官和仪器为观察者主体来校正之。
此处乃哲学,故而撇开暗物质之细致论述。
原子之质子与电子的关系,可以用暗物质转变到明物质之机制来阐释。同理,人体乃原子构成、除了构成体中系统裹挟的暗物质、无法超出其外,人类所述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人体之构成而论,终可以归结为质子和电子的关系,这恰如电磁铁的铁块和电磁场之关系。
是故,物质与意识之决定关系,不是“物质”和“意识”这两个含糊概念的关系、也不是质子和电子的关系,本质上是质子、电子所致的空间结构、结构运动机理和能磁场暗物质型态(人类所谓之灵魂自由意志)及外界环境参量之地球能磁场等的关系。物质意识之空间结构及其性质一方面与组成物自身特性有关(恰如碳原子之石墨金刚石差别),另一方面恰如分形几何学中,简单的微观结构通过自增长自组织成为绚丽之宏观外型,因其复杂性细节暂不于此处论述。
另一个核心的方法论,当今科学界、哲学界,多延用分解之模式、谓笛卡尔模式,但是这种方法论最大的问题是,偶然随机地碰到手的问题而研究并获得进展后,把手的原理当作普适原理规律而用到脚上。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对原理和成果进行独立耗散系统之整体观的确定。
基元方法论则采取了系统组合、系统关联、系统分解这三个方法来先行确定所研究问题之本质,然后再进行研究深入,这与西式方法论的单纯分解模式相比更合理,并易懂地命名为上推法、平推法、下推法,或综合法、分解法和关联法。基元方法论具体的内容已经在网上发布,略不同于备案版本《基元学》的论述,不过已经可以用于理解基元方法论。
使用基元方法论的核心前提是,既然要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那么系统是什么、如何采取系统观点视野?这个问题尚未网上发布出去,源于这是核心。
简要地说,基元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耗散系统,但是当今科学界对耗散系统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论述和原理机制之阐明,而基元学做到了,本质上,粒子、宇宙、人体、社会、基元学和新国学等等,都在使用这个数理模型。一个数理模型能够做到如此普适,则该模型就已经不是特异怪异之模型,而是完备之数理模型。连带四个作用力的统一,也是使用的这个数理模型。
由于这个数理模型是一种耗散系统模型,并且还有自旋、自组织、自增长、能量守恒三个定律、质能公式本质、分形几何、拓扑等等机理在内,精准逻辑地讲述起来,不但篇幅十分长,而且绝大多数人不具备基础知识而难以理解。故而简单地说一下基元数理模型,达到易懂可使用之程度即可。
基元系统数理模型,首先基于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辩证哲学之规律),其次是基元能量守恒之耗散系统,再次使耗散系统之内部以分形几何、拓扑等有序化,最后简化至能量与运动(也即所谓的信息),并置于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参量中。
日常使用,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能量交换的独立个体,该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关联作用,直至组合成一个具有更高层级、更大的独立个体。这个独立个体,就是基元系统,更大的独立个体也是一个基元系统,只不过层级更高,内部结构依照最简数理基础而循理循律向上但更为复杂。
每个基元系统都需要进行能量交换、都需要感应外部(与外部环境互动式地作用),也即,每个基元系统都需要两个基本组成因素:能量和感应。由于该基元系统是独立自成个体的,所以内部之细微组成单元都必然在某些程度上共生共融,非生物类的共生共融系统在分子或组织结构上未必需要同质,生物类的内部细微单元之共生共融是基于所谓的基因模式。
对应了外部环境的差异,可作为能源的物质较为集中之地,如地球表面、海洋、地球火山边缘、海洋深处火山等环境,都会有局部成份的丰度,也即某类可作为资源进行化学作用的物质较多,在这些地方,若某种强结构的长链结构分子的大型有序混合团具有使用能源物质的化学能力,则耗散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随机发生、长时期内必然发生。
明白上述基元系统模型的条件后,就可看到,耗散系统直至生命系统,未必仅仅发生在地球、地球表面,任何一个星球,只要具备了耗散系统的成立条件,则耗散系统就会出现。当耗散系统是以强结构长链分子来进行能量耗散的化学反应时,就构成了稳定的基元系统、逐次演化进化则生命系统就会出现。地球生命和地球人类的外型、特性等等,是由地球的内在环境决定的,只有地球人看地球人才觉得好看顺眼,外星人未必。
上述能看懂的话,那么继续看下面:
每个基元耗散系统,最低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尺度(基尺),也即能量基尺和耗散基尺,能量基尺是该系统用于交换、化学分解以获取外部之特定物质之能量的,感应基尺是用于探测外部的各种参量,如能源物质、压力、危险、有利等等,这些感应是基元一种物理作用力的性质。对于地球表面而言,声音和光甚至味道等,是丰度极大的,所以地球表面的生物都长耳朵、眼睛等等感应器官。但是,对于海洋深处、海洋深处火山的生物而言,其组合进化出来的高等动物,则未必有眼睛,甚至耳朵也未必类似于地球表面的动物。同理,外星人也是如此。
地球表面生物长五个指头,这是与地球表面的原子分布、元素含量及其特性、与地球质量内部磁场等相关的(具体机制及其论证已经备案于《基元学》,此处不发布),外星人未必如此。
总结一下,在使用基元方法论的时候,要先明白系统之原理和内在机制,基元系统论的使用,要至少明白能量基尺和感应基尺这两个基本概念,并明白外部环境所造成的系统特性和行为之根结。至于更深入的基元系统的能磁场之概念(涉及灵魂甚至神之构成等),以后慢慢说。能明白能量基尺和感应基尺这两个基础概念,就可以解决当今耗散系统之研究的许多难题。
基元数理模型与旧国学的关系:旧国学之所以屹立不倒,且与西学相比总有不同之处,根源不在于东亚和华夏历史,也不在于儒家之维王主义理论,只在于东方文明之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更深层确切地说是东亚平原等生态环境下其智慧语言生物的一种必然之原始规律总结),东方文明之哲学是天道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其内在逻辑是一种系统论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世界,这种哲学和方法论,类当代哲学层面比较细致阐述的典籍是道德经和黄帝阴符经,其他典籍大多或隐或暗地使用这种哲学模式和方法论,典型的如周易、卦象卜算、奇门遁甲等,但这些典籍称不上是哲学书籍。在新国学过渡到基元学之时,一直在探究天道之理、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等内在机理,并以西式科学对比分析,之后归纳出基元方法论,而基元方法论的要点就是系统化之内在构造和原理。可以说,基元方法论是将旧国学之哲学与西方学术结合的产物、而旧国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经验和思路,这也是基元学与旧国学之本质联系。相信东亚文明下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其国民在学习理解旧有文化时,也是需要一个快速理解和掌握的方法,而不是每天苦读各类经验式的典籍以便"穷其理"。无论如何,基元学是在旧国学和西学之中集合各自长处而产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