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铜鼓文化展让新西兰受众领略"跨越时空_纹饰-铜鼓-广西-北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11  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核心提示: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曾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又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第一部分(铜鼓的发展演变)万家坝型铜鼓迄


原题:铜鼓文化展让新西兰受众领略"跨越时空的鼓声"
核心词:铜鼓,纹饰,广西,铸造,世纪,北流,装饰,灵山,古代,文化,公元,祭祀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曾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又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第一部分(铜鼓的发展演变)


万家坝型铜鼓

  迄今,在中国广西发现了从春秋到清代各个时期的铜鼓,数量达两千面以上,铜鼓拥有量为世界之最。因其具有源远流长、史料丰富、种类齐全、造型各异、器形硕大、纹饰繁缛、内涵丰富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保持的铜鼓文化丰富多彩等显著特征,让广西拥有“铜鼓之乡”之美誉。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支持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民族博物馆,特通过官方微信、脸书平台推出“跨越时空的鼓声-;广西铜鼓文化展”,分享给新西兰受众。该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铜鼓的发展演变”“铜鼓的用途”“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装饰艺术”“辉煌的广西古代铜鼓”。所展示的图片对中国古代铜鼓文化与当代铜鼓艺术进行解读,全方位揭开广西古代铜鼓的神秘面纱,希望让您领略到古老的铜鼓文化伴随着穿越时空的鼓声,依旧活力焕发。


石寨山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万家坝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古代铜鼓走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之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铜鼓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依据形制和纹饰,中国古代铜鼓大致可划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这些归属于滇桂系统)和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这些归属于粤桂系统)。广西在春秋晚期已有铜鼓出现,到魏晋南北朝,铜鼓铸造达到顶峰。唐宋时期,铜鼓曾一度衰落,但到明清之际,铜鼓又得以发展,并且十分流行。

  早期铜鼓(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约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时代早期,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其特点: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包含着后继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


北流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灵山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成熟发展时期的铜鼓: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即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早期铜鼓东传到滇池周围,这里的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铜鼓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具有对称和谐、装饰华丽的特点,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画像,再现了当时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


遵义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麻江型铜鼓鼓型及其纹饰

  鼎盛繁荣时期的铜鼓(公元1世纪-7世纪):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约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即东汉至唐代,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生活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僚人铸造了鼓面有立体装饰且纹饰高度图案化的冷水冲型铜鼓,此时生活在广东、广西交界云开大山区及其周围的俚人,创造了体型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各类铜鼓争奇斗艳,崇尚体型魁伟和纹饰的神秘色彩。


铜鼓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局部-击鼓集众场面

  衰落时期的铜鼓(公元9世纪-19世纪):到了唐宋以后,铜鼓铸造逐渐走向衰落,其明显特征是,铜鼓体型逐渐变小,花纹趋向简单,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削弱,变为民间一般的祭祀用具和伴奏乐器。由于乐器功能的加强,铜鼓经一度衰落之后又恢复大量生产,以满足民间的需求,有商品化生产的迹象。此时的铜鼓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道、佛艺术纹样盛行,并结合本地习俗风尚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广西花山岩画中的祭祀河神场面


 各种几何纹

  据对现存铜鼓的考察,可看出古代铜鼓的铸造方法包括“泥型铸造”和“失蜡铸造”两种方法。作为一种打击乐器,铜鼓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乐器的范畴。在古代,铜鼓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是祭祀、盟会、集会、赏赐、进献、丧葬等场合所用的礼器和重器,是伴舞节乐的娱乐用具,也是传讯的工具。

  古代铜鼓的装饰艺术包括平面纹饰和立体装饰两个部分,内容丰富,结构精巧,风格独特而多变。其中,平面纹饰有的施以写实画像,有的施以几何花纹,有些花纹则是由写实画像演变而成的抽象图案。立体装饰则以青蛙塑像最为常见,另外还有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的塑像。


 翔鹭纹


鹿纹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的美誉,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从公元前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世纪的清代末叶,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的铜鼓绵延不断,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直到今天,古代铜鼓的文化习俗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民众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历史文物。


 罗泊湾铜鼓花纹展示图


 舞蹈纹

  图文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民族博物馆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