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纪清远:年过六十的体悟_中国画需要时间磨砺_技与道-纪清远--笔墨-画家-艺术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
 
北京画院画家纪清远的中国人物画,继承自蒋兆和、周思聪,善于没骨与勾勒结合,工写兼备,在当代中国人物画

北京画院画家纪清远的中国人物画,继承自蒋兆和、周思聪,善于没骨与勾勒结合,工写兼备,在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耕耘多年,自成一格。他主张,中国画的创作并不仅是绘画技巧,与画家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文学修养都密切相关。

深厚的家学渊源,又喜爱绘画,纪清远自幼就接受到了专业的美术启蒙教育。并在七十年代开始,跟随蒋兆和先生,学习中国画的造型、笔墨、线条、虚实。从技法开始,却不止于技法,纪清远更为钦佩的,是师长们的艺术修养与绘画高度,在他们的绘画里,年轻的纪清远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gjvKFwLi5iI4iTubfpZZSYz8xjwQehIho6itItHV.jpg

纪清远《古木无人径,游子踏雪归》68x137cm 中国画

Vs38CQoHgNh6lRsJ9dH7VPfyQED8vCUAnmh2KgST.jpg

纪清远《北海秋韵》  中国画

进入北京画院已有40多年,纪清远对中国画有了透彻的理解。从实践中悟出体会,近些年来他不断思考的,是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人物画的根本应该是人。关注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同时,古代人物画题材也始终贯穿于纪清远的创作体系中,将笔墨的写实与写意融汇于此类作品中,纪清远始终着迷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在表现现实绘画的同时也追求传统文人的生活与思想状态。

笔墨当随时代,以笔墨表达当下的审美和自然。数十年来,纪清远和很多他的同代人一样,为中国画的发展背负着一种责任,他们思考千百年传承而来的艺术,思考笔墨精神走到当下的意义。

NzqqqkRKClM4xdAJAbw0zxzkCErZXk1xqOctf1kP.JPG

纪清远

艺术网:纪老师您好,能否简单谈一下您个人的艺术成长历程和感悟?

纪清远:其实我很早就进入北京画院,1978年开始作为专业画家至今已经40多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体会,个人在中国画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年轻的时候听老先生们说画中国画到了60岁才能悟出一些道理,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如今我66岁了,觉得这个话还真对。

中国画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技巧和技法的训练,还应该融入人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和个人积累。年轻的时候比较大胆的去尝试,但是有点儿用笔力量不足,体悟不深,中国画就需要时间的磨砺,这是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对中国画的一点感悟。

u4rYbF34FfIAsmxpJnqXF5GOI7JVwVtWI5OqbQUy.jpg

纪清远《藏族老人头像》 中国画

C0fPZi4ZfmsENR10PRqgKDr626XDX7tO6EBBjDW5.jpg

纪清远《继往圣绝学》 中国画

艺术网:您个人是如何走上艺术这条道路的呢?

纪清远:我们家没有画画的,但是我从小喜欢,工作之后也和美术相关,很有幸遇到了一些名家老师。比如小时候我家住月坛,蒋兆和先生也搬到附近,父亲听说之后就带着我和弟弟去拜访蒋老。

我记得第一次见蒋先生的印象是他很沉默寡言,但也挺热情,后来我就把我的一些工笔、年画作品带给他看,老先生总说“我看不懂”,后来我就不给他看了。再后来有一次,我对着真人画了一幅拖拉机手的速写,我给他看,他很高兴,夸奖我,说这张画的太好了,很生动。后来我就感觉到,你要找蒋先生闲聊,他就没话,但是你要带作品去,蒋先生的话都是滔滔不绝的。

FTXyaDutOaLzOc68T0zwf8VVhja8pJFaaDOHyOhh.jpg

纪清远《画家蒋兆和》中国画

后来又遇到了周思聪先生。回忆跟他们一起学画的经历,我觉得他们没有讲述太多大道理和挂念,他们都是从每一幅画,每一幅写生开始指导,我所画的写生,几乎每一幅都被老师看过。他们会指着这条线说,哪根线条要注意虚实,哪个造型要更准确一点。

画画是从技巧开始的,学习人物、造型、笔墨。比如我开始写生的时候总喜欢打稿,周老师说不要打稿,就直接拿毛笔画写生,直接画,对于我来说难度是非常高的。周老师说,你越怕画不准你就越画不准,不能胆小,中国画跟素描和油画不一样的是,它可以随性有点变形,可能画出来会更生动。后来我慢慢明白,画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写生,而是从整体上创作一幅作品,慢慢有了自己的感受。

bxvOTesshgGtKmjpyn7ldpW9WA6fkE9w19HzR8Oe.jpg

纪清远《怀素书蕉》 137x68cm 中国画

X8mNXUN4rst6bj54HJdXRiQlAUOFstQNHD4v4cxP.jpg

纪清远《东坡赏月》 中国画

艺术网: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画人物画?

纪清远:我觉得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形式主义偏多了一点,当然艺术不讲形式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要把握一个度。当我们太多的关注形式之后,就忽略了对人本身情感的描述和表现。

五四之后提出要改革中国画,主要就是指人物画,吸收西方艺术中对于人物画的观察方法,透视、解剖等,开始注重科学的造型,所以才确立了徐悲鸿、蒋兆和的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然新中国美术至今发展几十年,在人物画方面也创作出很多好作品,发展直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例如一幅人物画特别强调形式主义,把人放在从属地位,不去表现人物的表情、思想和内心,就显得呆板。我觉得艺术还是离不开现实,人物画,依然都应该围绕着人转。

auSruEPXxCD6CKwhDmIyeDv3L8GJSLX54vwaaGCl.jpg

纪清远 《风雪入诗思》 中国画

EzjriGyIz8fHkAmLIYJDOEXHkYH6rsNObqDV6a1S.jpg

纪清远 《江冷入寒舟》 中国画

艺术网:您的作品有不少古代人物画题材,谈谈这个系列的作品吧?

纪清远:当然我也画现实题材,但是我为什么对古代、历史题材着迷呢?就是觉得传统文人太有魅力了,吸引着我去表现。我关注写意人物画,又有表现现实人物画手法的能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就像是现代人去追求传统文人的生活与思想,但是又不是完全一样。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是对的,古代中国画到现在一千多年,并不是简单的传承,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气象,比如宋代山水跟元代山水不一样,再后来强调写意,跟宋元又不一样。所以对于画家来讲,人处在当代,你所创作的东西肯定有当代的痕迹。

我在画里是题材人物画时比较难的是,你既要有写实又要有变形,甚至一只手都要画的很写实,少个关节都不行,但是又要有点儿夸张和变形,感觉在似与不似,在似的基础上再做一些夸张,就是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我在画历史题材的时候也是按照写实手法去画的,写意间杂在其中。

人物画里造型与放开水墨其实是一对矛盾,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就不像素描那样精确,以线造型,这技巧本身就带有意义,中国画绝对不能拘谨。但是笔墨放的过度也不行。写意中有写实,写实中要放开,这个矛盾是非常挑战的。

D1iHV0RfrDBLVP343VX1EphJXtIujvGxzAxcSUhw.jpg

纪清远《兰亭雅集》 中国画 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在大会堂中南厅

AB5iSGrPZORxBGmzMVj2zY0j7Yy72auQoKsc6nQ6.jpg

纪清远《南新仓》中国画

VGO79FTSEeBWcahgv1p3kvWYtJzDtqDvaGMyvM2k.jpg

纪清远《南新仓轶事》(阅微草堂笔记故事)

艺术网:您如何看待当下的笔墨问题?

纪清远:中国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笔墨,没有笔墨就不成为中国画。我们强调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表达习惯,有了一定的艺术实践之后逐渐找到自己的一条路。

艺术网:您如何看待技与道的关系?

纪清远:道与技的问题,其实在历史上就有探讨,苏东坡跟文同学画竹子,他说:“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就是我心里能记得,但是又画不出来,这就是技与道的问题。心跟手不相应,就是不学之过。后来他也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道在这里指绘画理论、规律和方法,你如果只有这种,但是手头跟不上,你还是画不出来。苏东坡对画工有一些偏见,他觉得画工匠气,但通过学竹子这件事,苏东坡认识到不能鄙薄技术。

蔡元培说技近乎道,其实技与道,绝对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种辩证关系。技巧是为了表达表现,符合绘画规律和美学原理,这是技巧要承担的任务。当然,你仅仅有学问和道理,不能实践恐怕也不行,他们之间是辩证关系。不能鄙薄技巧,但是我们不做匠人,要做有文化的画家、有学问、有修养的画家,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jtRhFVXUIWdjcFUz4xiEqvkRWrOwkNxUe7ou2b8O.jpg

纪清远《江冷入寒舟》中国画

4WCd3ERCURkFphRc9qxjNZ2N3moZaKJjbAGFqxg7.jpg

纪清远《蕉林弈趣图》 中国画

有幸在画院这些年,遇到很多老画家和故事,比如说我用钢笔画速写,请关松房先生看,关先生说你画的笔道很横,很有气势,但是他说你是搞国画的,我希望你将来用毛笔、软笔画出这种硬笔道,他这句话使我受益终身,后来我也体会到了软笔画成硬笔道的难度。中国画是用毛笔表现,软笔画出硬笔道。我还记得我画速写,很难捕捉到动态,我跟蒋先生说我动态速写总是抓不住,蒋老说了一句话:“放松,能画多少画多少。”简单一句话让我了解到,应该抓最主要的线条,画一个人的动态,哪根线条代表了他最典型的动态你就画哪根线条,就是“概括”,写生一定要概括,有取舍,通过这两件小事,我逐渐的会通过这个技巧对绘画理论和规律有所体悟,“道”就是绘画规律,认识到内在的一些东西。

E5hCBTk24nhv5wwnnafoAMx0m0N8VvEcnuCwB5DP.JPG

教学中的纪清远

艺术网: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一直有其特殊性,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

纪清远:来我这儿的学生我先看基本功如何。北京画院的教学是从建院开始就已经奠定,从创作、理论研究与培养人才三个角度去发展,当时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是师傅带徒弟。

直到现在,画院应该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延续下去,当然也需要提高画家的责任心,要真正把全身心用在学生上,全身心地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发挥老师的能动性,让老师真正负责,加强大课的分量,使学生受益,这样画院才能真正传承画院的教学方式,又能在新的时期不断有新的进展。

(文:刘倩 佟欣鑫;视频:张凯、蔡春伟、侯宇博)

Xs4DfDsa0Jppr50KTcykFK1U3sHyq5gSdjQhfxPE.jpg

纪清远《黄土高坡》(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

BqKBoKrBFRE1QcFpPJDGLtAuIzor2G38j7IOm3Pu.jpg

纪清远《芭沙汉子》 中国画

1VvFP4BcMFhGKIPcKe5fa9gSHH3p0rsAxrsFBilJ.jpg

纪清远 《菩提达摩》中国画

X4o9Wox8DsSQ1EErQ6YuY8S4Ph1teuiNcxW67g6g.jpg

纪清远 《清泉古韵》 中国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画,技与道,纪清远,,笔墨,画家,艺术书画 技与道 纪清远 笔墨 画家 艺术
下一篇:“2020画廊的夏天_艺术SHOW”|与你线上相会_画廊-画廊的夏天-线上展览-线上画廊-藏家--展览-头条-夏天||上一篇:致敬传奇天才建筑师Zaha_Hadid_TASCHEN发行最新版作品集_艺术图书-TASCHEN--项目-全球-设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