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走出校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路径是什么?_毕业季-青年艺术家--青年-画廊-美术馆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
 
【编者按】随着各大艺术院校毕业季的陆续举行,毕业对于毕业生们来讲变的越来越具体,从最初的毕业创作到毕

【编者按】随着各大艺术院校毕业季的陆续举行,毕业对于毕业生们来讲变的越来越具体,从最初的毕业创作到毕业展示再到找工作,走向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近,毕业之后,同学们也将要面临身份的转换,尤其是对于想继续从事艺术的同学们,亦或者想成为艺术家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2020年,疫情的突发,使得艺术行业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画廊、美术馆、艺博会、非盈利机构等等,展览延期或者停办,而艺术市场也由于整体经济的下行面临着深度调整;另外一方面,各大艺术区先后拆除,毕业生们的租房成本无疑也会上升;同时,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资本就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对于刚出校门的同学们,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该如何应对?走出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需要做的是什么?想要成为艺术家的话又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当下的艺术生态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的机会是多了还是少了?职业化是成为青年艺术家必须的选项吗?面对资本又该如何取舍?

wnNAhmiJzyoqQdidxkZKncez8UKDfadHLGYYnpmU.jpg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本次艺术论坛探讨的话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此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羽呈会艺术产业俱乐部创始人于飞、艺术网主编裴刚,通过他们的分享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建言献策,以期对同学们未来的成长有所帮助。

裴刚:网友大家好!这场论坛主要指向的是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路径,今天邀请到的两位嘉宾是北京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羽呈会艺术产业俱乐部创始人于飞,讨论的主要内容与毕业季有关,今年的毕业季非常的曲折,不管是在创作上还是展示上;毕业之后是就业,是身份的转换,是从学生走向职业化的过程,或者其他职业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刚出院校的青年艺术家们一定有很多的问题,首先请于飞谈谈,青年艺术家在职业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机构又该如何帮助艺术家发展?

于飞:去年我们做了三期关于艺术家职业化提升的培训,开始针对的方向是艺术家的商业发展路径,后来在培训中发现,大家还有很多的经验需要补充,主要聚焦在如何跟画廊合作,如何获得更多的展览的机会,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合理定价,如何控制自己的市场价位和它的运营的规划。

很多艺术家,一但职业化之后就不能很随性了,因为有市场规律在,它会影响艺术家在社会或者产业链中的发展。三期做下来之后,我感触最深的反而不是我们提升了多少,当然这方面我们实际上是做到了,艺术家们反响也不错,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艺术家即便搞明白所有的市场规律之后,最后回归还是作品,对一位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质量、方向、学术性,以及和大家的互通、交流。

回到毕业季的话题,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被称为艺术家,现在艺术家这个词太泛指了,好像是个画画的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了,这个身份的确立还是应该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完成的,刚毕业他们应该是一个艺术创作者。

裴刚:艺术家的身份转换与学校教育非常有关联,请晏燕谈下,今日美术馆也做过很多关于青年艺术家的项目,应该接触过很多的毕业生和有过一些经验的青年艺术家,您是如何看待的他们的成长的?

晏燕:2011年我就在今日美术馆工作,当时就有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大学生提名展,这个项目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持续了十年,奖项所辐射的人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其实也反映出教育系统的一些问题。

最早的时候我们面向的是全国,展览能选到300多个艺术家参与,我们都认为大学生展览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展览,但里面也有38岁的艺术家参展,因为他已经读到博士了,还是应届生,所以展览最后的覆盖面是与教育的发展有关系的。

上周,第四家今日文献展中的一位艺术家拉图尔,现在创作的是影像艺术,也获过很多的奖项,他提到2012年的时候,他获得了由凯撒赞助的艺术展的铜奖,而当时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做了一个与行为有关的作品,获奖之后他回美国深造,创作一直在绘画、行为、影像等领域跨界发展,对他来说获奖就像是催化剂,给他的职业化道路以信心。这个月我还遇到了一位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在北京画画的男孩,画的很好,他说自己画画非常慢,也参加过大学生提名展并且获了奖,觉得是对自己职业道路的一种肯定,他还是在北京默默画画的状况。一个奖项其实承载了不同人的道路,有些人参加了展览可能就转行了,有些人通过展览、通过奖项确定他的艺术化道路,这个挺有意思的。

此外我还还有未来英才、王式廓奖等奖项,对于青年艺术家们来说,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于些问题,但至少可以是生态的反应,当下有很多美术馆都要在做青年艺术项目,对于青年艺术家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更严格的塑造他们成为职业选手。

裴刚:其实奖项不管是对于毕业生还是已经走入社会的艺术家,都非常的重要,在职业化的道路上他们都需要信心,尤其是在市场起伏的时候,刚才晏燕馆长讲到“塑造”,这点还蛮重要的,于飞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或者经验可以分享的?

于飞:青年艺术家,说到具体成长的路径,实际上可以先不去纠结他的年龄层,泛指青年的概念。青年是一种状态,在没有到达成熟期之前,意味着几条线上都需要逐步成长。

第一条线,是心智成熟度;第二条线,是否能靠作品来养活自己;第三条线,是他的学术高度,只有在有了一定生存基础之上,才能再去谈学术探索,反过来讲学术探索到了一定的高度,市场也就接受了。

这三条线,第一条线最重要,每年的毕业展,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其中有看重表现语言、形式和创造力的,还有一些注重哲学性、观念性的,追逐更前卫、更后现代的,符合当下潮流或者是艺术发展趋势的,或者是挖价社会值观的等等,绝大部分从心智的层面来讲都是不够成熟的,通常会用非常复杂和绚烂的表现语言去呈现一个很浅显的观念,无论是架上,还是装置、影像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和晏燕馆长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她还提到了抄袭和借鉴的现象,其实如何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或创作脉络是最难的,但如果能够有所突破的话,也就能够取得相应的市场和学术上的认可。

艺术家的职业化,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出了学校之后没有经历过其他的社会历练,所以作品的核心观念可能达不到很完整的世界观建构,作品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或者是视角的一个高度,也就很难达到学术的高度。所以从这点来讲,我倒不建议大部分刚毕业的年轻创作者直接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反倒是觉得他从事其它行业或者是职业,或者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从中获取更多心智上的成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从市场化的路径上讲,不排除有一出校门就就崭露头角的潜质超棒的艺术家,我们也看到很多重要的收藏家,他们会收藏在校学生或者毕业生们的作品,这时候一方面成本最低,另外一方面也考验眼力,但这种艺术家毕竟凤毛麟角,更多的还是会从事其他的职业,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可以给他们在从事其他工作时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是对刚毕业的学生的想法。

裴刚:心智的塑造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也才四十多年,应该更客观的看待几代人,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信息技术不一样,他的知识型、结构都不太一样。

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或是图片编辑,或者是摄影,包括设计师,都是与视觉有关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逐渐的成长,想请晏燕馆长谈谈,您接触到的艺术家们都是如何成长的,院校的教育背景是否能够支撑他们的成长?

晏燕:首先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院校和社会之间的鸿沟,他们在学校里,课程的设置,导师的教育,阅读、学习、表达、创作,其实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可以去表达自己想法的系统里,当他们的主动性在这样一个系统里被激活了,未来就不会那么迷茫。

其实,在进入到校园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化的艺术家,而不是临近毕业了再去想,因为毕业之后要面临是要进入画廊系统,还是要做职业艺术家,还是要跟国际基金会交流,还是再做深造,选择有很多,今日美术馆的员工有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当时我就会问他们“你们在国外了解当代艺术,并且在学习当代艺术,为什么回来不直接选择职业艺术家的方向,而是选择工作呢?”他们觉得,有人学数学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家,学科的学习是在学校完成的,最关键的是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要从事艺术这条路,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其实选择其他职业也未尝不是条很好的路。

我们把问题抛出来,不希望同学们感到迷茫,也不是说这个路径是非常艰辛的,阻碍他们的艺术的发展;因为艺术系统是不一样的,如果完全不了解这个系统,选择确实是不合适的。我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也讲到学校的教育与社会上的工作,会帮助自己对美术世界的认识,很多东西是自发的选择。

比如说我们学美术专业,未来是不是一定要做艺术家,还是在艺术行业里展现自己的能量,这是可以去探讨的,重要的是如何在艺术行业的系统里面学习,艺术行业里面的传播、机构、设计或者是一些应用学的方向,其实未来的专业是越来越细分的,而跨专业的经验和艺术修养,对于自己参与的工作行业将会有美学的提升,这个部未来的空间非常大。

有些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与画廊、美术馆对接,有些不是那么顺利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但也在坚持创作,他们其实也都是非常好的艺术家,其实当下,尤其是做装置和影像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是职业方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入画廊或者美术馆,他们可以跟国外的基金会申请基金项目,可以获取一部分资金开始做独立影像的创作,当然这个系统也是需要去完善的,他们现在还依赖于国际艺术机构的支持。

2017年我们做新媒体艺术展,德国艺术机构ZKM美术馆的策展人,问我你们的艺术家是从哪里找的?之前没有听说过就这样直接呈现出来一个非常有气势的展览,我自己回忆,这其中有非常对口的新媒体艺术家,但另外一部分的是做声音的或者编曲的,完全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人,因为艺术或者展览的跨界,在艺术上开始展现自己的面貌,这是值得关注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谈论艺术家的职业化道路,还是聚焦在架上绘画等等艺术学科上,其实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的展示,对于跨行业背景的要求越来越宽泛,比如我们还会与生物学家和科学家进行合作,其实需要更多的认知力和兴趣点触触及到不同的方向,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跨行业,了解到这样的趋势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的行业,也可能最终回到艺术家的身份。

裴刚:其实是机会更多了,当然艺术家有很多选择,其实也是在塑造不同艺术家的路径,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选择可以提供给艺术家。如果说在市场化这样一个路径上走,于飞有怎样的建议?

于飞:我们的名字叫做艺术产业俱乐部,为什么叫做“产业”呢?我们把这个范围分为了三个层面: 艺术品市场;艺术品行业;艺术品产业。市场我们认为只是停留在交易维度上的一个圈层,行业围绕交易产生的,还有一个更大圈层就是产业,产业扩充了整个行业赋能的范围,它独立存在的时候,只能是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品围绕它的时候只有交易,还有展览,还有学术文章或者是等等,它的范围变的很金字塔尖。金字塔尖是一条路,但是仅限于天生就是艺术家的角色。虽然现在画廊的数量越来越多,美术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比艺术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或者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更难的不光是数量的问题,是我们已经经历了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无数的对形式和观念的创造,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再有所突破?我们说如何去突破这一点,现在面对这么多的画廊和机构,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讲最大的问题是认知问题,刚出校门的艺术家认知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去年在央美做过几场讲座,跟学生互动的时候发现他们对毕业之后职业两个角色比较有概念: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策展人。其它的不知道,也不感兴趣。

一是基于历史这个生态已经很难突破;另外可以算个帐,拿798来说,空间的租金是6-10块之间一平米;一家300平米的画廊每年的成本至少要两三百万,假如说300平米的空间大概能挂20件作品左右,如果青年艺术家的作品5万,20件是100万,卖掉一半在跟画廊分掉一半,变成25万,假如说画廊这一年办了十个展览,就是250万,连本钱都不够。实际上对于一家市场化的运营机构来讲,销售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事。所以我们看到的现状是整体的艺术生态、市场火热的时候,大家都挖掘青年艺术家,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廊对成熟艺术家下的功夫很大,所以我们说做青年艺术家的机构,真的应该非常佩服和尊重,因为他们真的是在赔本做这件事。

裴刚:企业家艺术家化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艺术家也在变化,像杰夫昆斯、卡普尔这样的艺术家,其实他们也在领导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企业在做艺术,今日美术馆在前几年做了很多国外的项目,走出去也是很多青年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关心的问题,能否谈谈这方面?

晏燕:因为我们今天虽然是讨论的青年艺术家或者是职业化。我们谈到画廊的系统,商业运营当中,包括我们在推广艺术家的学术展览,以及大的语境还是回到中国发展中的现实,因为改革开放只有40年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是40年的历程,我们去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大的艺术家我们是有概念的,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大的艺术家后面的一个中年群体,我们有大致的面貌,生态的面貌,从层次或者是从市场化或者是学术标准双向下又可以筛选出来一些人或者是一些更年轻的层面。大的方向,不管是美术馆还是像作为中国最大部头艺术传播平台,我们都在致力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个系统性的问题面对什么呢?一个是艺术家的学术、行业发展的水平,学术机构的呈现,在传播上的效力,其实共同打造影响力,可能我也不是中国说中国的事,而是就全球说艺术的事。其实在策展人也好或者是很多专家学者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面貌,甚至是青年艺术的面貌,在国际上是有一个特别坚持的形象,其实通过展览,通过扶持和推广都是建立这样的一种系统,良性的系统,让它的艺术更好的产生,进入到这种系统,产生价值。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而且是一个长时间的。

还有一个非常密切的问题,现在中国,如果画廊只是为了市场,做了很有限的选择,很多艺术家的创造力就没有被筛选,如果只是去做其实。

其实学术部分发觉艺术家创造力,扶持青年艺术家是有效的,最后是共建大的系统和一个长远持续的系统。真的很多艺术家或者是我们说的青年艺术家,他筛选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确实是商业方面的贡献,这个部分中国艺术现实是存在的,。我们在面对建立艺术机制,良性机制的时候,我们回归艺术家本体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要判断什么,刚才你在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之前看了一本书关于画廊主的一切,一个很小的册子,00:47:04画廊机构,他们怎么筛选艺术家,他们最重要的标准是喜欢这个艺术家,按照当时商业机构的情景也去喜欢艺术家,让艺术家成为一个艺术家,其实是有一个很漫长的陪伴、启发,互相帮助,共同生长的一个过程。比如说中国的市场部分,我们的受众看到这一部分的培养,最后这些部分的价值,会不会被学术机构所认可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我会遇到过,不知道以后会不会遇到很多人,非常喜欢艺术,但是艺术入门的门径只是说我想画画,特别多的人在选择艺术想去做艺术的时候都是说我想去画画,我们刚才也在说,因为艺术世界的发展,要求你不仅仅是画画,有时候我们也是觉得这一拨人是需要爱惜的,他们对艺术是本质上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可能这些人我们不把他当成艺术家,但是也可以去,如果愿意持续,愿意去做,但是有一个自己的职业,去养着你的爱好,然后慢慢的在岁月的经历下如果真的有自己的面貌也会去筛选,我们不能说过于去启发他一味地去做艺术,不要自己的事业,在西方有太多的喜欢画画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大学的老师,他们没有大的工作室,有空就画画的人特别多,这样的身份的人,他们其实是有自己主要的事业的,他们很喜欢画画,但是他们会在画廊机构一年、两年有一个展览,这种其实是我们可以去学习的,不要想着我们职业化第一步一个大的工作室,因为一个大工作室就是钱,就要按照商业逻辑去绩效你的产量,就是另外一个逻辑。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确实是要进行,一方面要发展,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去尊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可能刚才您提到的非常有意思,越来越多的成熟的艺术家,他们的这个系统是非常成熟的或者是企业制的,甚至是建筑身份背景的人也成为艺术家,我们也会遇到好多,未来像设计类、建筑类的都是艺术家,我们都把他叫做艺术家,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创造力。不要忘记我们对艺术家的界定是他的创造力是在前的,所以跨行业或者是每个阶段的想法、idea,观念艺术也好还是要有启发,他有想法,他有想法他做什么都行。

像于飞说的艺术家的企业,我最近在读管理学的书的时候我就会发现他们提的最早的不是艺术家,叫做“创业者/创业家精神”,这个跟艺术家的DNA是一样的,就是说艺术的创造力,不管是面对什么行业或者是职业的时候,如果你有创造力这也是在未来职业化道路里边是非常有优势的,就是要去保持,而不要被经济的系统去量化你变成一个产业这是面对职业的时候去转化、去进行思考的一点。

裴刚:刚才晏馆讲到很多关于不同的路径,我们虽然今天的话题是毕业季里面怎么去转换学生到职业艺术家也好,在职业艺术家的路上也好,我们不希望他脸谱化,他是毕业生,他是要怎么样的,要变成艺术家,不是那样的。并不是一个蛾子必然要脱壳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它可能会变成一只鸟或者是变成一只走兽。

所以今天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话题,它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我们特别不希望脸谱化,把毕业生脸谱化。因为确实艺术家发展的路径是很多条,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给正在路上的比较年轻的学子们有一点鼓励或者是一些信息的交流,所以今天我也希望两位嘉宾对他们有一个寄语或者是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晏燕:我觉得可能因为我们是比较积极的面对这种青年艺术家的,其实我很中肯地希望在线的观众里面未来想选择职业化道路的青年艺术家,可以在你学习的时候,其实你可以去建立系统性的知识,这个是刚才裴老师也说到了,你其实还是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你的判断和支撑,比如当代艺术领域,这种理论系统发展的背景里面,如果你要成为当代艺术家,如果你不知道当代艺术的历史或者是当代艺术理论的背景,其实你会很无力,因为你想这样也很难。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有自己非常专注的领域,假如说对传统艺术非常感兴趣,专注进去,我觉得专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这种专注力可以滋养你,会让你源源不断地产生兴趣支持你,即便是职业,我也希望大家是开心的职业,而不是一个痛苦的职业。原来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说痛并快乐着,如果你找到这种快感愿意去承受OK你也可以去做,因为你自己是可以承受这样的重或者是轻的力量的。这个里面取决于自己的一种坚持或者是判断或者是于老师说的心智,也希望大家在这条路上多结合正在生的东西再去做一些判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于飞:做一个大胆的预测,这是对于艺术价值本体的一个预测,我们说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的出现,并不是艺术品天生带有的一个属性,而是从印象派之后变成市场流通的一个商品,然后变成全球通用的资本属性的一个资产包的东西,现在随着互联网化,随着艺术本体价值正在发生转换,未必是有一个作品本身的物态的去呈现,很有可能更重视转型或者是其它方式的价值呈现方式,未必只是一个物权的转化或者是交易,很可能通过这个图像或者是艺术事件,甚至通过一种艺术的思维去影响某一个产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当艺术的价值开始从艺术品的投资交易,开始转换为这样的一个更宽泛的体系的时候,整个艺术生态都会发生一个巨变。更多更新的模式的艺术机构,传统单纯代理艺术品本身的画廊会越做越少,会变成最终的一个依然是最高端的,甚至说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切片的机构存在。这是我们可以做一个艺术价值判断的预测。

在这样的一个预测的基础上,我觉得如果说想对青年艺术家做一些忠告或者是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我们要有四个标准,在我心里也很高兴通过平台公开来讲这四个标准的问题。

第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能够呈现,也是一个系统,能够呈现目前中国最能够代表这个时代最新发生的文化高度或者是艺术高度的艺术家和作品,目前我们称之为一个时代文化切片,也是借用陈海涛老师的说法。这种切片的概念需要具备四个属性、四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本土根基的文化根基,本土化的文化根基;第二个标准是国际化的语言体系;第三个是时代性;第四个是具有IP化的传播属性。

假如我们说这四个标准都能够呈现出来的话,目前在中国整个艺术生态恐怕也找不到几个能符合这四个标准的同时而出现的艺术家如果说寄语,我希望这一代青年艺术家里面可以奔着这四个方向去思考,起码从思考的角度出现这样的艺术家,举个例子像日本的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都是属于这样类型的,比如说KAWS、杰夫昆斯这些艺术家也是完全符合这样的四个标准体系,在中国是谁呢?留给在线的观众,有可能特别期待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我们羽呈会俱乐部里面也正在力推这样一个方向的生态链在发展。谢谢!

裴刚:刚才无论是从晏馆的角度去讲美术馆支撑艺术家的学术的平台,包括提供更多的路径、更多的面貌,更多不同的各种机构的支撑,包括奖项,于飞又从他们这几年来对艺术市场、艺术产业整个大的区域去看艺术家,或者是看产业链条里面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做了一些提纲挈领式的标准化的路径。实际上可能还在变,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艺术家会创作出来什么样新的东西,但是肯定是今天正在路上的艺术家未来要去创造的。我们也非常希望在这儿也祝福他们。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以后我们还会关注。谢谢大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找工作,毕业季,青年艺术家,,青年,画廊,美术馆找工作 毕业季 青年艺术家 青年 画廊 美术馆
下一篇:陈卓:天津博物馆__将城市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发展中_天津博物馆-文博-陈卓-馆长说--疫情-展览-数字化||上一篇:罗群毅:后疫情时代_转型中的美术馆_非盈利机构-华人当代美术馆-罗群毅--馆长-华人-民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