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
策展人简介:
巫鸿,男,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艺术活动: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下午3:00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策划的展览:“罗中立:艺术的历程”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开幕并展出。展览历经3年的学术梳理与文献归纳,并邀请国内外美术史家、批评家通力研究撰文,不断完善,最终得以呈现。
策展理念:
巫鸿认为,有资格成为大型回顾展对象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他的艺术历程必须存在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可能在当时或短期内不甚清晰,但如果它确实存在而且足够强大的话,那么时间越长就会越发明显地凸显出来。
而经历了数十年艺术探索的罗中立,尤其是经历了15年与东西方美术史的对话之后,他在寻找一种方法,作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他希望通过个人的艺术探索来建构中国民族自身的艺术语言与文化气质。巫鸿在开幕式上说:“罗中立在找寻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一种很中国的也是很个人的方法,比如他在寻找光线和形体的表达,罗中立的画面中往往形体非常沉重同时光线又非常灿烂,这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并不多。2000年之后,罗中立的艺术创作沿着两条线在走,一是继续沿着故乡的主题继续探索形体与光的表达。另外一条线索则是他和艺术史产生的碰撞,他以东西方美术史里的经典作品作为素材,寻找自己的方法。”
“一个命题提出来之后,需要大量的实践,一件一件作品的实现来完成,这个过程说来是一句话,但’实践’就是一辈子,而我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希望把来自西方的油画艺术变成我们自己的艺术,而其出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所以近15年来,罗中立在创作上分两步走,一方面重读西方美术史,一方面重读中国美术史,并以自己的创作和美术史进行对话,“表达了一个中国艺术家对外来画种的自觉和使命感,一种态度和一种文化身份的宣言。”
当然不仅仅是罗中立,“油画民族化”是几代艺术家在背负的使命,而这也是罗中立几十年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而这种实践的成果我们或许已经略见知晓,例如我们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此次“罗中立:艺术的历程”展览的主视觉海报设计元素,就是从罗中立作品中抽离出来几根简约的线条,显然,这些来自罗中立绘画的基本元素开始呈现出与中国传统笔墨线条的关联。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回顾展,其意义更加明晰。2019年12月13日,“罗中立:艺术的历程”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50余件,较为系统的对罗中立艺术创作的学术呈现。
展览按照时间和风格分为五个部分:多维的起点(1965-1980)、《父亲》与“乡土美术”(1980-1984)、绘画性的探索(1988-2000)、超越媒材(2000-至今)、与美术史对话(2008-2015)。
巫鸿将罗中立的艺术历程分为两个宏观段落,第一段落包括他生命的前三十年,从开始学艺到《父亲》一画建立的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位置。第二个段落则开始于1982年的毕业作品《故乡组画》至今,经历了访学之后,又脱离了与国内艺术生态的纠葛,转向对与东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在创作上引入了一套全然不同的逻辑。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罗中立《老石匠》布面油画75x50cm 1975年
展览现场
罗中立《岁月》 布面油画 200x180cm 1982年
罗中立《故乡组画-春雨》布面油画 50x70cm 1981年
罗中立《途中》布面油画 120x95cm 1986年
罗中立《故乡组画》布面油画 117x91cm 1991年
《情侣自拍》布面油画250x200cm 2014年
《重读美术史系列——沉睡的吉普赛人》 布面油画 250x200cm 2014
关键字: 内容标签:AAC,aac艺术中国,巫鸿,策展人,,美术,展览,组画AAC aac艺术中国 巫鸿 策展人 美术 展览 组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