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辞职":陶渊明曾辞职多次 海瑞辞职信骂遍朝野(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青年报
 
数年的仕宦生涯,使当权者也多多少少耳闻陶渊明的名声。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然而很快,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是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即使生活困窘,也怡然自得。
  如果说陶渊明的辞职是为了追寻远离俗务的田园山林,那刘知几和吴兢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坛之下完成自己的理想,因为政治的黑暗阻碍了他们抱负的施展。
“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 ——刘知几
“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岁序徒淹,勤劳莫著,不能勒成大典。” ——吴兢
  二人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好友。刘知几出身书香门第,儿时父亲为他讲解《古文尚书》,刘知几对其中枯燥的治国之道颇不耐烦,唯独对史书《左传》情有独钟,父亲知其兴趣在史学,便允他通览群史,并引导他阅读和思考古代著名史家的史论,培养他的文史之才。这造就了少年刘知几超越常人的丰厚学养和敢于质疑的学风,让他在步入仕途后很快就崭露锋芒,成为颇受朝廷器重的史臣。而小他九岁的吴兢,虽然缺少刘知几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但从小立志贯知经史,励志勤学,受到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的赏识,被推荐到史馆工作,成为刘知几的同事。

关键字: 内容标签:辞职,朝野,陶渊明,古代,辞职信辞职 朝野 陶渊明 古代 辞职信
下一篇:古代"辞职":陶渊明曾辞职多次 海瑞辞职信骂遍朝野(1)||上一篇:嵇康放浪形骸 其子嵇绍忠心报国 为保护皇上被杀(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