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金融史研究称 银行招聘曾考"九一八"发生在哪年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李婷
  “五卅、九一八、一·二八,分别发生在哪年?”“蒸汽机、汽船、火车、电灯、无线电的发明人及其国籍?”这是1936年沪上一家银行招聘考试的试题。
  近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早在80多年前,沪上银行的公开招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在笔试阶段,考生至少需要通过国文、算术(珠算及笔算)、英文三关,并依据应聘银行的实际要求相应增加科目。而获取考试资格,必须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做介绍;笔试结束后还得过面试关。刘平认为,银业行实行的这一套严苛的招聘程序,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国文不满70分不能进银行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家银行。要进这些银行上班,并非易事,先得有人做书面担保。刘平告诉记者,实行书面保证时,一般先由招聘人员提出保人的姓名、职业、资产等,接着银行派人调查,如经审查与投考资格相符,再由保证人在正副保证书上签字盖章。
  记者在上海市档案馆查阅到了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行员的一份保证书,保证人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孔令侃。在这份保证书上,详细写明了孔令侃的籍贯、职业、家庭地址,并注明如被保人有违背行规及侵吞公款等行为,均由保证人孔令侃完全负责。
  接下来的笔试也不容易,包括了国文、英文、银行簿记、算术、常识、智力测试等诸多科目。“某君借款5000万元,订定月利二分,每月结息一次且分二期归还,第一期于满三个月时还本利,第二期于满六个月时还清,问二期各还若干?”又比如“请用‘各言其志’为题写一篇文章”……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九一八,史研究,银行,金融,发生在,招聘九一八 史研究 银行 金融 发生在 招聘
下一篇:寡妇清靠丹砂致富家财8亿万两 捐资帮秦始皇修长城(3)||上一篇:山东高青现黄继光亲密战友 见证堵枪眼事实(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