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救时宰相"张居正(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日报
 
张居正被冤之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主持人:张居正与您所说的另两位改革家特别是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何异同? 

    刘志琴: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王、张都使得国库转亏为盈,摆脱财政危机,诸多创制都在后世得到延续和发展。然而王安石遭受抨击七百年,直到19世纪才得到公允的评价,而张居正身后虽然被诬蔑,家属罹难,而对他的赞誉却不绝于史。即使在他被诬之际,有的为他立碑称之为“社稷之勋”;有的刊刻遗集,自行出版;有的抚文追思,怆然泪下。令人玩味的是,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杖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奔走呼号。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论人品和学问,张居正并不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郁郁而终,反对派犹追打不息,被谤七百年之久。而张居正被冤的身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哀叹世上已无张居正!是喜耶?悲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张居正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 

    主持人:在改革方略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方面,张居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刘志琴:王安石是一代大儒,他的品行、文采、清廉,冠绝一时,可他是个书生,他一上阵就实施青苗、均徭等新制,进行经济改革,可他没有一个得力的班底,依靠的仍然是腐败的官府,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贪官的上下其手,例如青苗法,本是为减轻农民高利贷的负担,取消私贷,统一由国家发放低息贷款,然而原定的一年二分利,一经转手,成为半年二分利,层层加码,弄得国贷比私贷还凶猛,好心办了坏事,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困难重重,弄得农民怨声载道。张居正改革所以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关键是他周围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组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班底。张居正改革首先出手的是整顿官府,考察名实,淘汰冗官污吏,然后再进行清丈田地,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税法。人们称誉这是“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得到民众的由衷拥护。十年新政,前五年官僚体制改革,后五年经济改革,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无此大手笔。张居正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由于其改革明确提出近民便俗的主旨,以惠商利农的政策,使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是他与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结局的思想渊源。 

    张居正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战略方针的正确选择,也得益于主持者的为人之道,张居正在这方面有何过人之处? 

    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近年来,有史家认为,万历初年的中国政坛,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三人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李太后虽然贵为皇母,但出身寒微,懂得民间疾苦,她对儿子管教非常严格。冯保精通古琴与书法,是太监中难得的儒雅之士。他是小皇帝的大伴,小皇帝对他非常依赖。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墨成性,但也能够识大体。张居正在三人中,是真正的灵魂人物。推行改革,没有三个人的合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李太后与冯保二人,不可能有什么创见。相反,他们还各有私欲。张居正总是能做到既满足他们的私欲,又不至于让其私欲过分膨胀,并以此换来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 

    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交易的勇气。张居正与冯保之间就是这样,冯保有时收受大批贿银而希望张居正给某人升官时,张居正不但没有抵制反而尽量满足。这一点,日后成了人们攻击张居正的口实。但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张居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重操守而轻事功。如果操守与事功不产生矛盾,则都能做到慷慨任事。如要为完成事功而有损于操守,则多半会回避或干脆挂冠而去。注重操守原也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都洁身自好而不肯为国家建立事功,则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无人承担了。这乃是因为,自古至今的官员队伍中,从来就是善恶忠奸搅和在一起。恶者为求一己之欲,从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若善者一味死守道德底线,则如何与恶者抗争,如何建立事功? 

    儒家将立德放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其次是立功、立言。因此,中国的读书人便以立德为最高追求。但无庸讳言,报效国家的人首先应当有立功的思想,事实相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不肯“与狼共舞”。 

    张居正一旦登上首辅之位,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窃认为,万历新政之所以成功,作为改革领导人的素质来说,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与狼共舞”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曲尽其巧的权宜之计。 

    作为政治家,张居正奉行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正因如此,万历新政才能够获得成功 

    主持人:任何一场改革,首先必须从人事开始,张居正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 

    熊召政:张居正的用人经验,概括起来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作为改革家来说,“与狼共舞”固然痛苦,与清流共事亦觉艰难。所谓清流,即奉道德为圭臬,宁可事做不成也决不肯损害个人名誉的人。张居正上任之初,为了稳定政局,启用了一批元老级的人物充任六部堂官。这几位大老,都有明显的清流倾向。依靠他们推行改革,显然不切实际,但张居正初登首辅之位,根基未稳,还得依靠这些清流领袖帮助他稳定局势。等张居正改革拉开序幕后,这些人果然想不通、看不惯,于万历三年前都相继离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宰相,张居正宰相 张居正
下一篇:当年做官没工资(1)||上一篇:19世纪法国海军上校曾认为中国米饭要一粒粒吃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