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杜甫伯父杜并是个血性男儿(2)

编辑:秋痕 来源:大河报
 
相关:

西安方志中的杜并墓志铭


编撰于1936年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承接清代原志断代的内容,追溯前朝,详尽记录了自嘉庆末年到清廷覆灭前近百年西安经济、政治、文 相关:

    西安方志中的杜并墓志铭


    编撰于1936年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承接清代原志断代的内容,追溯前朝,详尽记录了自嘉庆末年到清廷覆灭前近百年西安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堪称近代西安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十二卷《金石考》,摘要记述了在西安发现的《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的主要内容,这是研究杜甫祖辈和父辈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杜并系诗圣杜甫的伯父,是深受武则天赏识的著名诗人杜审言的长子。他性情刚正,忠勇孝烈,年仅十六岁,为了替父洗雪不白之冤而以死抗争,倒毙于乱刃之下。新旧《唐书·杜审言传》对此均有记载,只是太过简略,且有疏误。因此,墓志铭的发现,庶可补正史料的阙漏。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晋征南将军杜预的后裔。他工书翰,善为五言诗,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杜审言最大的建树是将“五言排律体”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杜审言年轻时,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考中进士,被委派到隰城县(今山西汾阳)任县尉。由于颇有诗名,大约十年后就入朝为官,虽品序不高,却可伴驾左右,得以赐宴赋诗,君臣唱和,甚为幸事。杜审言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全唐诗》收录四十三首,其中“应制诗”占相当比重,如《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685年除夕),就是其初次入朝的佐证。 

    新旧《唐书》都有关于杜审言“恃才謇傲”的记载,并列举了他在“考功”预选评判后愤然评价文友苏味道行状的故事。唐制,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必须具一分“行状”(述职报告)到吏部,详言功过是非,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组织人员审阅并朱笔评判,然后提交吏部,作为对各级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由于官员众多,行状的审阅评判就是一件浩繁工程,工作人员按“监考使”、“校考使”和“知考使”各司其职。这时的杜审言,可能担任“校考使”,不过八九品的小官。而与自己诗文齐名却比自己年轻的苏味道(648年~705年),已升至天官侍郎——吏部侍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吏部为天官——不但是正四品的大员,而且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考功”归吏部管辖)。评判结束,也许是不能苟同于苏味道“圆通”的作风吧,杜审言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旁边的人大吃一惊,探问其故,杜审言直言不讳说:“明天他一看到我对他行状的评判,必然羞愧而死!” 

    然而,杜审言估计错了。他毕竟只是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而非深谙权谋的政客。此后,遇事模棱两可,有“苏模棱”之称的苏味道不但没有降职,反而青云直上,两度攀上宰相高位,直达中国封建社会人臣的顶端。敢于谏诤的杜审言呢,不得不离开京师,几经变迁,“累转”为洛阳县丞。诗人无奈,遥望长安,发出了“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有怀》)的嗟叹。 

    到了地方,杜审言的命运更为不妙。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他因公事牵连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在这里,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为结党营私者所不容。司马周季童听信司户郭若讷的谗言,罗织了他许多罪名,投入监狱,将欲杀之。正当司马大人在府衙内大摆宴席和群党觥筹交错之时,杜审言十六岁的长子杜并身藏利刃,趁混乱嘈杂,潜入府内,刺杀周季童于座椅之上。他视死如归,期望杀身成仁,代父受过。当即,党羽们一拥而上,将杜并活活砍死。司马周季童临终前仰天叹息:“我真不知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都是郭若讷妖言惑众,误我至此!”此后,杜审言被免职免罪,悻悻然回到洛阳。三年后,收拾儿子的骨殖埋葬于洛阳东门外,杜审言写了祭文,他的许多朋友也来祭奠,时任左台监察御史的苏■为其撰写了墓志铭。不久,武则天召见杜审言,要起用他,问他高兴否?他悲喜交集,欲哭无泪,欲诉无声,只能手舞足蹈以谢皇恩。武则天令他赋一首《欢喜诗》,立时而就,武皇读后极为欣赏,遂授著作左郎。杜甫回想起祖父受到武皇恩遇的情节时,每每激动不已,慨而歌之:“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赠蜀僧闾丘师兄》) 

    毫无疑问,力荐杜审言而使之复出的,唯有以诗文名重于时、且以明辩冤狱亨誉朝野的苏■。苏■(670年~727年),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少有俊才,弱冠举进士。长安二年,作为左台监察御史,他正在奉武皇之诏到洛阳复查一桩公案,因此有机会拜访文学前辈杜审言。当见到像刘充济这样以诗歌见重于武皇的长者为杜并作了《祭文》时,而以“大手笔”著称的苏■作一通墓志铭也就义不容辞了。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所收录的金石碑志,本着“撮要纪实,以主简骇”(邵力子《序》)的原则,对苏■原碑文作了纪要,文章风骨犹存,内容完整。特抄录于下: 

    《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 

    长安二年(702年)四月正书。按,志略云:男子,字惟兼,京兆杜陵生,八岁丧母,不胜其哀,每号哭涕泗中有血。圣历中,杜君(杜审言)公事左迁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子亦随赴官。联者阿党比周,惑邪丑正,遂构君于司马周季童,妄陷于法。君幽系之日,子盐酱俱断,形迹于毁,口无所言。因公府宴集,手刃季童于座,期杀身以请代,故视死以如归。仇怨果复,神情无扰。圣历二年(699年)七月十二日终于吉州之厅馆,青春一十有六,以长安二年四月十二日瘗(埋葬)于建春门(洛阳旧城东门)东五里云云。 

    ——石藏邑(今西安市)人段氏 

    对照有关史料,这通碑文的发现,至少使我们对诗圣杜甫的家世有了大致的推断: 

    1.杜甫祖父杜审言中早期的重要时段已经清晰。(1)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考中进士。(2)两年后任隰城县尉大约十年(683年),杜审言称,“十年俱薄宦,万里各地方”(《赠崔融二十韵》)。于墓志铭所言杜并在长安出生的年份相合。(3)杜审言在京城长安做官约十四五年,“累转洛阳丞”时间不会太长,应在圣历初(698年)。(4)再次入朝被授著作左郎,据墓志铭可知,为长安二年四月后。 

    2.杜甫的父亲杜闲大约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出生在长安杜陵。杜审言的四个儿女为一母同胞,次子杜闲最小。墓志铭称:杜并“京兆杜陵生,八岁丧母”。另据杜甫为其姑母所作的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得知,其姑母亦出生于杜陵(万年县即杜陵县、咸宁县)。唐史中杜闲生卒年月不详,据墓志铭推断,应出生于长安,在杜并八岁丧母前。 

    3.杜甫的名号,来源于长安故里的郡望。京兆杜陵,是杜氏家族的祖居之地,历代以来名人辈出,唐代更为显赫,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的祖父和父亲一生中主要在京畿做官,并终老长安。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来到长安,住进祖父和父亲在少陵原畔的“芳园”(杜审言《春日怀归》)。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和历史的积淀,深深影响着杜甫的诗风。“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他苍凉沉郁的诗篇,读来字字是血啊!(西安晚报 兀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是个,伯父,杜甫,血性男儿是个 伯父 杜甫 血性男儿
下一篇:杜甫伯父杜并是个血性男儿(1)||上一篇:儿子讲述母亲作为飞虎队中国女护士的传奇故事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