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曹植为其父写下了《诔文》,说到曹操亲自选定了入殓的服饰,就是平常穿的衣服;他也没有将玺印带入墓葬,还规定仅用寻常的大麻绳担负棺木。曹植还追忆其父崇尚古朴,提倡敦俭,一生不以珠玉为好;在他的影响下,士民都以纯朴为荣。这些都是说明曹操号召节俭的直接证据。
曹操的《遗令》也谆谆告诫他的臣子:“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便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他甚至还要求文武百官吊唁时哭上十五声即可,安葬以后,便脱掉孝服;那些驻守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们要各守其职。
曹操的薄葬做法,在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得到了有效传承。曹丕在黄初三年(222年)写下《终制》,对自己的后事有详细交代。其中说:我的寿陵要因山而成体,不要植树,不建立寝殿,不造陵园,不修神道。墓地不要填塞苇炭之灰,不要敛藏金属器皿,随葬用品一概用瓦器。内棺油漆只刷三遍,含在口中的东西不要使用珠玉,不要放置珠襦玉匣。
曹氏父子提倡节俭和薄葬,并在某些地方谨小慎微,有着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们对奢侈、腐败的危害认识很深。史料说曹操“明古学”,少时因熟读《说苑·反质篇》“舜漆食器,畔者十国”。即尧为天子,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天下臣服。舜即位后,刻木为食器,涂以黑漆,结果有十三国的诸侯背叛了他,奢侈会导致亡国的道理。其二,是他们认为天下初定,社会生产遭受到空前破坏,物资严重匮乏、短缺。加之孙权、刘备两股势力没有消灭,还要打仗。出于军国物资的需要,全国军民都必需历行节约,不能奢侈浪费。
有研究者大胆推断,如果曹魏政权维持足够长,薄葬之风也许会成为传统,施及后世,甚至有可能改变古代中国的厚葬陋习。
链接部分:曹操《遗令》节录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
/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文史参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倡导,如命,真实,历史上倡导 如命 真实 历史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