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津童护身符:追溯天津免疫接种历史(2)

编辑:秋痕 来源:城市快报
 
“保赤”二字,在清代后期常常和种痘联系在一起,如在1834年,福建人邓旒即曾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 

    天津保赤堂的产生,也是源于一本医书。十九世纪初,广东人邱熺(字长乐)在澳门经商时,接触到了牛痘接种法,亲身试验后发觉效果奇佳,回家乡后便开始试行。1817年,他根据多年种痘经验写成了《引痘略》一书,使牛痘接种一法被推广到各地。 

    且说当年天津有一慈善家名为华光炜,读到邱熺的书后颇受启发,于是从北京请来医生,先在老城的涌泉寺推广试种,而后兴建了保赤堂。巧得很,保赤堂与天津的广东会馆相隔不远,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关于保赤堂的资料存留得很少,记者从南开区文史办找到了一本名为《南开春秋》的书,其中写道,在开办初期,津城的人们并不大接受牛痘接种,是随着效果的显著而渐渐认可它的。当年接种者要先到牛痘局挂号,而后领到一张预订接种的票证,按上面的日期前去接种。 

    接种后,局方会给接种者家人发一张写有注意事项的说明,内容涉及饮食、休养、穿衣等方面。因为种痘后会出现一些症状,因而还要对病患对症施治,甚至备多种药剂作为辅助,预防工作可谓极为尽心,毫不亚于今日。 

    看到此,回头再想想原址牌匾上的那行字,你会读出一些意味。“施种”,既可解释为实施接种,也可解释为“给予接种”之意。因为保赤堂的接种是慈善事业,是免费的,它虽名为“公局”,有“公家之局”的含义,但因为资助大多来自民间筹集,因而实在该称为“公益之局”。 

    保赤堂于1853年正式开局,至1940年终办,其间施种无数,保护了大量儿童的生命。

    链接 

    古人防疫办法多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说法,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指疫病流行,果真如此的话,国人与疫病之间的对抗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 

    国人保留了许多预防疫病的风俗,比如在端午节就有很集中的体现。“过去有句话,叫做‘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市天文学会的理事赵之珩先生对记者说道,“国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惯。” 

    过去人们还会在屋子内外洒雄黄水,认为雄黄有杀虫祛痰的功效,能对付虫蛇。《白蛇传》里白素贞饮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就是这种看法的延伸。但赵之珩解释说,从现代角度来看,因为雄黄里有砷、汞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肝脏,所以千万不能再喝雄黄酒了。 

    除了用雄黄外。过去人们在家门口插的艾草,也有净化空气、对付虫蚁等效用。赵之珩说,中医用艾做药,认为它有理气血、祛寒湿等作用,艾绒还有针灸的功能,所以这种风俗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护身符,接种,天津,追溯,免疫,历史护身符 接种 天津 追溯 免疫 历史
下一篇:苏轼与马盼盼(3)||上一篇:熊十力拒绝蒋介石收买 大骂“他是什么东西?”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