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津童护身符:追溯天津免疫接种历史(4)

编辑:秋痕 来源:城市快报
 
“那上面开头就写着‘王莲品先生捐宅一处’。”王守惇老人说。 

    王敬熙先生的第六世嫡孙王欢,对牛痘局也一直颇为关注,在老城厢改造之前,他曾特意前往二道街走访。“当时墙壁上的砖饰和木饰仍是当年的样子,门楼上四个木头花柱的油漆虽然都剥落了,但是里面的木料成色仍能看出相当好。” 

    保赤堂停办后,曾被改为民宅,王欢走访时还遇到了当时的住户。那是一位姓武的老先生。他从1962年起就住在保赤堂,而且他和他的母亲多年前都曾在保赤堂接种过。 

    王欢说,武老先生对保赤堂颇为怀恋,给他讲了很多事情。老人讲,当年保赤堂有三个院子,屋外的回廊即有一米多宽,屋宇更是有三米多高,院内铺设石子路,有荷花池,还种有丁香等花草,后院更有一棵大槐树。“老先生说,过去一进院子就能闻见扑鼻的香气,那环境特别让人留恋。” 

    王敬熙先生文化素养甚高,曾著有《莲品诗钞》,内中有诗句称:“百折千磨幻中幻,好从火宅种青莲。”人生意趣与理念,尽在其中,让人遥想当年院内清幽,又想及保赤堂普济大众、救难解厄的情形,怎能不令人生出种种感慨。而今,这样的感慨也只能伴着那些记忆,进入历史的尘烟了。

    历史 

    天花来了要搬家 

    一本粉色的小书摆在记者面前,显得很老旧。这是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在1993年出版的《站志》。

    “从1954年起,天津市未再发生天花……”《站志》这样写道。 

    肆虐天津卫数百年的病毒就此绝迹,而在此前的时间里,它曾令人为之色变。 

    想当年,清兵二十万八旗军入关,横扫大明数十万军队,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天花。《清史稿》记载:“满洲兵初入关,畏痘,有染辄死。”不独军民,连皇帝都躲不过疫病的侵害。正史记载,十二位清代帝王中,顺治、同治都死于天花。此病影响甚重,居然关乎帝位传承,康熙之所以能继承大统,原因之一即是曾经出过天花,不致为此早夭。 

    早年人们为了躲避天花,无所不用其极,带有迷信色彩的祈神方法用过,举家搬迁躲避病情的方法也用过,清代皇帝在天花高发期常远离京城,称为“避痘”。 

    当牛痘接种在1796年出现后,经过不断被验证有效,人们对天花的恐惧极大减少。 

    不过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未再发生天花,但是天津的牛痘接种并未停止。“我和我妹妹小的时候还接种过疫苗。”市防病中心免疫规划科的副主任医师高志刚说。由于时隔多年,且现在天津早已不再接种牛痘,所以他已说不太清当年的情形了,但仍记得医生用针在自己的胳膊上画出“井”字痕迹。他还撩开衣袖,给记者看了看留下的疤痕。他说,由于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早先曾有人一次接种三个疫苗,并接种两次。 

    现在略微年轻些的医生,已经不大了解牛痘接种的具体情况了。因为早在1977年,索马里就报告了世界上最后一例天花病例,三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迹,因而牛痘接种早已不被医界作为重点关注。 

    但如果你有机会读到人类免疫预防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天花的预防已经成为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 

    从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苗,至天花被彻底消除,人类为自己的生存健康付出了180年的艰辛努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护身符,接种,天津,追溯,免疫,历史护身符 接种 天津 追溯 免疫 历史
下一篇:92岁抗战老兵汪鸿焜:曾阻击日军命中四辆坦克||上一篇:梵高很可能死于他杀:或被朋友手枪走火击中而死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