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前往的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种植棉花,棉纺织业相当发达。郑氏宝船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屡次把这些地区高质量的棉纺织品和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中国,对国内的棉纺织业者来说,不啻晴天一声惊雷。呜呼!果然是山外有山!
本以为我大明子民集智慧与勤劳于一身,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定然是四海之中执牛耳者,想不到海外番邦、我们心目中的蕞耳小国,竟然能发明出这般高明的纺织技术,纺织出这般精美的产品!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有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将沉浸在自得和自大梦中的人们吹醒。
松江地区率先领略到了异域棉纺技术的锋芒。业内人士在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悉心探索,使本地的棉花产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幅增加,棉布的质量也迅速提高。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朝织工很快就生产出了堪比东南亚的绒布、三纱布的名贵棉纺品种,松江也迅速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曾任国防部司局级干部的张弼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棉布是松江的土特产,但在过去产量并不太多,在地方经济建设上没承担起什么重任。然而,最近二三十年来,松江百姓大多以织布为职业,政府也开始征收棉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松之布,衣被海内”这一扛红旗、争第一的莫大荣耀,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才真正稳稳地操控于松江人民手里的。
据明朝崇祯年间的《松江府志》记载,到了明朝后期,全国广泛植棉,利润比丝要高出百倍,百姓之家无论贫富都赖以为生。在记录者的笔下,最终强调了一句话,“使天下后世知奇服之利,始盛于今代”,意思是要让全天下以及后代的人们知道,明朝是棉布业辉煌的起点。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不难看出文字之间存有若隐若现的一个人影,那就是——郑和。的确,在松江博取傲人美名的过程中,黄道婆早期的功劳自然不小,但郑和的功绩更大一些,绝对不可磨灭。可是,在棉纺业这个领域,郑和为何被冷落了?
若是经常关注当代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各类媒体对本土研发和引进吸收的先进技术的报道力度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技术是无国界的,但自豪感还是有国籍的。在这个问题上,黄道婆和郑和就是很好的例证。虽然黄道婆远赴海南学习,但毕竟属于纯粹的国内自主研发。而郑和则扯起风帆远赴海外,深深地打上了引进外援的烙印。要知道,即便是在明朝中期,郑和就已经被扣上了浪费钱财的帽子,人称“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无益”,更不必说对外政策更为紧缩的时期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把黄道婆的大旗举高一些才是正途,虽然这也许并非黄道婆所愿,但她已经没有机会为郑和辩白,或是把自己享有的盛誉切一块儿给郑和。我们不妨假设有另外一个维度另外一个世界,假设黄、郑二人能够相见,我想,黄道婆一定会紧紧拉住郑和的手,满怀歉意地说上一句,谢谢你,小郑,世人给我的荣誉,有我的一半,更有你的一半!孙雅彬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栽树,乘凉,前人,后人栽树 乘凉 前人 后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