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促进松江乃至全国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巨变的,是郑和
黄道婆去世的时候,是公元1330年,那一年朱元璋刚满两岁,是否学会了自己吃饭还是个问题,大明王朝的创建自然还没有摆上他的议事日程,就不用提他儿子朱棣的政变北伐,更别提三保太监郑和和他伟大的航海事业了。
在黄道婆去世40多年之后,郑和呱呱坠地,显而易见,他们是没机会相识的。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如果要说感谢的话,也是后人感谢前人,毕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在黄道婆与郑和之间,一定是黄谢郑而非郑谢黄。
这件事儿还要从黄道婆的职业说起。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就有黄道婆的光荣事迹。这个老太太远赴海南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来回到故乡松江府,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家乡百姓,并且凭借多年积累的纺织经验,改进了纺织工具,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感谢黄道婆,创作出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来称颂她的无私奉献和伟大功绩,甚至把“松郡棉布,衣被天下”这一盛名的获得也悉数归功于黄婆婆。
虽然棉花传入中国的历史比较久远,但种植区域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开疆辟土。因此,棉纺织品的生产始终十分有限。直到公元1296年,元朝廷规定棉布为实物税种之后,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生产才开始得到规模推广。即便如此,也仅仅集中于松江、太仓、海门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在征税的背景下,黄道婆提供的先进纺织技术自然大受欢迎。她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真正促进松江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发生革命性和划时代变化的功臣,当属郑和。
15世纪初,在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近30年当中,郑和七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在把大明王朝的威名远播到四海的同时,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贸往来。据统计,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22年里,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使节来访多达300余次,平均算起来每年有15次之多。在频繁的交互往来下,大量外国先进的技术、工艺品和原材料甚至优秀的工匠涌入中国,对大明王朝的金属加工业、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棉纺织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栽树,乘凉,前人,后人栽树 乘凉 前人 后人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黄道婆去世的时候,是公元1330年,那一年朱元璋刚满两岁,是否学会了自己吃饭还是个问题,大明王朝的创建自然还没有摆上他的议事日程,就不用提他儿子朱棣的政变北伐,更别提三保太监郑和和他伟大的航海事业了。
在黄道婆去世40多年之后,郑和呱呱坠地,显而易见,他们是没机会相识的。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如果要说感谢的话,也是后人感谢前人,毕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在黄道婆与郑和之间,一定是黄谢郑而非郑谢黄。
这件事儿还要从黄道婆的职业说起。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就有黄道婆的光荣事迹。这个老太太远赴海南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来回到故乡松江府,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家乡百姓,并且凭借多年积累的纺织经验,改进了纺织工具,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感谢黄道婆,创作出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来称颂她的无私奉献和伟大功绩,甚至把“松郡棉布,衣被天下”这一盛名的获得也悉数归功于黄婆婆。
虽然棉花传入中国的历史比较久远,但种植区域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开疆辟土。因此,棉纺织品的生产始终十分有限。直到公元1296年,元朝廷规定棉布为实物税种之后,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生产才开始得到规模推广。即便如此,也仅仅集中于松江、太仓、海门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在征税的背景下,黄道婆提供的先进纺织技术自然大受欢迎。她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真正促进松江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发生革命性和划时代变化的功臣,当属郑和。
15世纪初,在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近30年当中,郑和七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在把大明王朝的威名远播到四海的同时,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贸往来。据统计,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22年里,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使节来访多达300余次,平均算起来每年有15次之多。在频繁的交互往来下,大量外国先进的技术、工艺品和原材料甚至优秀的工匠涌入中国,对大明王朝的金属加工业、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棉纺织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栽树,乘凉,前人,后人栽树 乘凉 前人 后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李清照的开封情结||上一篇:得天下者得民心:朱元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