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得天下者得民心:朱元璋(1)

编辑:秋痕 来源:网易
 
古代,帝王得天下,总要说上膺天命,下餍民心,而非智竞力争而来。天命如何,人不知鬼不觉,你说什么便是什么好了;至于民心,似乎是有些准儿的事,所以不但帝王借此来合成王朝的合法性,老百姓也跟腔学调,拿它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瞧啊,我就是天视天听的民!我就是载舟覆舟的水!还有格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然而可惜,是句谎言。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走到三山街,在一个老太太门口歇脚。听说老太太是苏州人,便问张士诚在苏州如何。老太太说,张士诚不战而降,苏州人不受兵戈之苦,很感念他的恩德。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中发牢骚:京师十万人,怎么没有一个人能像这个老太太,背地里说我的好? 

    张士诚为人宽厚,比朱元璋更得人心,但得天下的不是他。朱元璋起兵后行"寨粮"、"检括",与剽掠无异,却能得天下。他高兴地说:"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暖融融。"这位弥赛亚,对民心很可能别有自己的见解。比如,他或许已觉察到民心和民意是两回事。曾有十三人因为说"朝廷法度厉害",全家成年男子都被处死,妇女流放;他的一条有名的榜令,是禁止人"不思朝廷凡事自有公论,但不满所欲,便生议论,捏写匿名文书,贴在街巷墙壁",违者全家处死。--管不了你的心,还管不了你的嘴呀?未得表露的民心,总没什么大用。 

    史书里总有许多材料,证明开国皇帝得民心以得天下,亡国皇帝反之。那些都是剪裁涂饰过的。朱元璋自己认为元朝之亡,在于纲纪废弛。"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治道的中心是使民战栗,而对民心,则是半信半疑。明确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命题的是孟子。朱元璋下令把《孟子》中不顺耳的话都删掉,其中便包括所有对"民心"的讨论。若全信民心论,他不敢删《孟子》;若全不信,他不必删《孟子》。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心,朱元璋,天下民心 朱元璋 天下
下一篇:后人栽树前人乘凉(2)||上一篇:孙膑是皮鞋的始祖? 人类穿鞋:向前走?向后走?(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