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兄弟"成"君臣"(2)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以汉、明模式建立起来的政权,打天下的任务一旦结束,马上面临豪强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首先必须渡过这个危机,才谈得上其他。所以我们看到,唯有汉、明两代初期发生了大肆杀灭功臣的情形。刘邦用几年时间,一一除去韩信、彭越、英布等强大的异姓王,韩信死前说出了那段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做得还要高明些,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地逐个消灭李善长、刘基、徐达等所有一同“起事”的文武重臣,直到临死前解决掉最后一个危险人物蓝玉。 

    韩信很可笑,大不必发那样的感慨。这并非情感和道德问题,是权力本质使然。一遇权力,忠义一类道德的诗情画意就烟消云散。试问,面对手下一群战功赫赫、足智多谋的能人,朱元璋能躺在兄弟情义上高枕无忧吗?就算他愿意古道热肠,对方也难保不动点什么心思;毕竟那么巨大的权力,诱惑力也同样巨大,谁都挺不住,除非已经超凡入圣。称兄道弟意味着平起平坐,这是极危险的关系。患难之际,它是事业有力的纽带,可一旦到了“有福同享”的阶段,它马上就变成对权威的巨大威胁,势必引发血流成河的清洗。就这一层而言,倒是一开始主从关系就很明确的曹操、李渊或赵匡胤集团,来得比较简单,也比较相安无事。 

    帝权本质是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家族。它对权力的认识,不基于公信,而基于血液。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才可分享权力。所以,“异姓王”必为刘邦所灭,徐达等势不见容于朱元璋。 

    解决之道仍是血。一是让别人的血流尽,杀光可能威胁家族统治的人。一是尽力将权力笼在自家血亲之人的手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君臣,兄弟君臣 兄弟
下一篇:孔子:生于乱世的大仁与大爱(2)||上一篇:明代暖耳实为毛帽套 宫廷以外流行“云字披肩”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