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人头上插草卖身 今人插草卖萌(3)

编辑:秋痕 来源:法制晚报
 
 除了簪花的风俗,古人也在头上戴草,但与今日的呆萌之美不同,古人插草即有卖身之意。插草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卖。这样就产生了草标广告。草标广告在古代很普遍,如《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 《儒林外史》中“范进卖鸡”,都是在物上插一草标。这种形式,迄今在农村集市上仍可见到。后来贫困人家的孩子在卖身之时也在头上插上草标以示大众。头插草标卖身的说法见于小说、戏曲中的描绘。《路史》载:“有虞氏以草缨当劓。”或是这种做法的发轫。插根稻草,表示该人家里地无一垄,房屋一间,粮无一粒,饥饿难耐,贫穷就如同这根稻草一样,需要将自己卖出去,才可以有生路!关羽在白马解围时对曹操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这里的“插标”指的就是在头上插草标卖脑袋的意思。


  男子簪花是上流社会的象征


  提及簪花,浮现于脑海的通常都是女士簪花的各类娇美形象,但在古代中国,男士簪花也是一种极为推崇的社会风尚。关于男子簪花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梁简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诗书曰:‘……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国,男子簪花不仅绝无贬义,甚至还是上流社会的象征。此外,隋朝太子打猎的装束中也含簪花为饰的偏好。唐明皇李隆基、宋代诗人杨万里等也都推崇男子簪花的风尚。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今人,头上,卖身,古人,插草卖萌今人 头上 卖身 古人 插草卖萌
下一篇:古人头上插草卖身 今人插草卖萌(1)||上一篇:75年前都江堰曾建空军幼年学校 精选12-15岁少年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