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佐之才逢盛世危机(2)

编辑:秋痕 来源:大河报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苏轼在为富弼撰写的碑文中写道:“虽所以致之非一道,而其要在于兵不用,用不久。常使智者谋之,而仁者守之,虽至于无穷可也。”

    在苏轼看来,富弼就是这样的智者、仁者,“故臣尝窃论之,百余年间,兵不大用者,真宗仁宗之德,而寇准与公(指富弼)之功也”。

    苏轼将富弼与促成澶渊之盟的寇准相提并论,是因为在他上小学前那一年,富弼为大宋朝化解了一场天大的兵燹。那一年,辽国乘大宋陷入西夏战争泥潭,与西夏结盟,派重兵驻扎于边境,宋辽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其时,大宋盛世面临极大危机。

    素不做碑志的苏轼,爽快答应富弼之子的请求,大约正是由于想到了这段往事。

    弱冠得范仲淹激赏

    人生充满偶然。与范仲淹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富弼生命的轨迹。

    1004年,富弼生于洛阳,在幼年时期,他就表现出一些与同龄人不同的气质。四五岁时,他跟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耍,天气骤变,阴霾突至,惊人的霹雳炸响,群童皆惊慌奔逃,而富弼“独神意自若,人以此异之”。

    年纪稍长,富弼身上的特质愈发明显,史书说他“少笃学,有大度”,洛阳曾经流传的两个故事,可作为这六个字的注解。

    一是冬夜读书“以雪沃面”。富弼的家在洛水以北上阳门外,他10多岁时,离家到洛水之南天宫寺读书,大约是看中了寺院清静的环境,想学习僧人苦修的生活方式。在这座寺院,这位少年的勤奋刻苦,甚至赢得了苦行僧们的敬佩:他夜以继日地苦读,晚上睡觉枕段圆木,令自己不能久睡。困得受不了啦,冬天就弄点雪揉脸,夏天则用凉水泼面,“邻居僧有持苦行者,犹服公之勤”。

    第二个故事是“不认骂”。富弼年少时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于丹讲对待痛苦的态度时,曾举此故事为例,说富弼如此处理,是善于“淡化痛苦”,而不“放大痛苦”。但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在阐释富弼的“大度”。少年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冠一怒,富弼却类似韩信,度量确实不同寻常。

    “笃学”和“有大度”,其实都基于一个原因:富弼是个有大志的人。他曾以圣贤自期,认为圣贤之心在于,如果机遇好,获得高官之位,就用自己所学之道造福当代百姓;如果机遇不好,则甘贫喜贱,以所学之道著于书,以教后世。

    富弼的机遇似乎不错,他后来仕途顺利,得登高位,三度拜相。而他的机遇,是从偶然结识范仲淹开始的。

    公元1023年,富弼的父亲被调到海陵(今江苏泰州)任职,20岁的富弼随父前往,这时范仲淹恰好在此任职,两位北宋未来杰出的政治家偶然相逢了。两人相谈终日,范仲淹“见而奇之,与语终日”,赞曰:“真王佐才也!”“自此深爱重之”。范仲淹比富弼年长15岁,名气大,地位高,他的提携,对富弼影响巨大,后来富弼的科考、婚姻,都与范仲淹关系密切。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盛世,危机,王佐之才盛世 危机 王佐之才
下一篇:古代皇帝也有“身份证” 后赵石勒曾得到玉玺||上一篇:日军731细菌部队旧址:各栋建筑有地下通道相连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