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为晏殊快婿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提起晏殊,现代人马上会想到这样的词句。此人是北宋前期著名文学家,11世纪初,宋词风气未开,作者寥寥,词坛未免有些寂寞。此时晏殊横空出世,其作品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婉约词风,被人看做北宋词家“开山祖”。
很少有人知道,晏殊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当时的政坛明星。他出道甚早,7岁能诗文,14岁被地方官员推举到朝廷,适逢宋真宗御试进士,即令他参加,他一见试题便说:臣十日前已做此赋,赋稿尚在,请再给我出其他题目。拿到新题目,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一试而中。真宗既喜欢他的才华,又喜欢他坦直不隐瞒的性格,对他十分眷顾。所以他虽然比范仲淹小两岁,资历却老得多。他最大的优点,是绝无文人相轻之习,平生好贤,喜欢提拔、推举人才,被认为“推引士类,前世诸公为第一”,范仲淹、孔道辅以及韩琦、欧阳修等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
晏殊曾多次提拔、推举范仲淹,两人关系尤为密切。范仲淹结识富弼后,也不遗余力地向晏殊推荐。
富弼“笃学、有大度”,是个有见识、有才干的人,却不善于做诗赋,当时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考的正是他的短处,24岁时,他曾赴开封考进士,但没有考中。过了一年多,他前往陕西游历,而宋仁宗突然宣布恢复制科。在开封任职的范仲淹得到消息,马上派人追他回来,对他说:“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制科是宋朝“高考特招考试”,考的是策论,由皇帝亲自主持,专门选拔天下英才,由各地官员推荐参加考试。但因官员徇私,推举太滥,宋真宗下令废止。这一年,仁宗特恢复制科,“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
富弼开始对参加制科并不自信,他拒绝了范仲淹的建议,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的准备,范仲淹告诉他,自己已经同几位官员一起推荐了他,并为他准备了一间书房,各种制科“高考复习资料”都已经放到那书房了。感范仲淹之厚谊,富弼安下心来准备考试。
认定富弼是“王佐之才”,范仲淹对他厚爱有加,亲自拿着他的文章向丞相王曾、御史中丞晏殊推荐,“此人天下奇才,愿举于朝而用之”。晏殊向具识人慧眼,一见富弼,“大爱重之”,于是请范仲淹做媒,要把大女儿嫁给他。
晏殊有6个女儿,他最喜欢“敦静寡言、动必循礼”的大女儿,认为她“宜配伟人”,“为慎择所嫁”。有史料说,他曾请范仲淹给自己物色女婿,范仲淹说:“公之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必求国士,无如富某者。”此时的富弼在别人眼里是“白丁”一个,在伯乐眼里却已为国士。另一则史料略有不同,“范曰:‘监(学监)中有二举子,富皋、张为善,皆有文行,它日皆至卿辅,并可婿也。’晏曰:‘孰优?’范曰:‘富修谨,张疏俊。’晏曰:‘唯。’即取富皋为婿,皋后改名,即丞相郑国富公弼也”。
史料记载虽稍有出入,不过基本事实没错,富弼成了朝中重臣晏殊的佳婿。与汉唐相比,北宋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世家大族择婿有两条标准,一是仍讲究“门当户对”,“择门户,问家法,不问富也”,借此构筑一个庞大的姻亲网络,这是发展家族和维系家势的一种手段。二是以才择婿,“欲择纯良婿,须求才学儿”。在科举选官制度完全确立的宋代,个人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家族的富贵贫贱,而衡量个人才能的标准,就是看其人能否科举及第。正是看重“潜力股”,世家大族选婿于白身之中,或论婚于中第之后。无疑,成为晏殊佳婿,给富弼的人生、仕途带来的皆是好处。
过了半年多,制科考试举行,“富弼等十人词理皆优”,通过初试;半年后,他以六篇策论通过复试,如愿获得进士身份,随即被授予官职。
进入仕途后,富弼与范仲淹仍关系密切,常纵论时弊,并多次共事。他们常有争论,却因此更加互相敬佩,在相互的砥砺中,携手共进,政见也更趋于一致。大约经过十年的仕途沉浮,富弼已和范仲淹一样,成为当时的名臣。而在这时,安享太平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却突然面临巨大的战争危机。当此之际,范仲淹和富弼以杰出的才干,成为大宋王朝的擎天之柱。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盛世,危机,王佐之才盛世 危机 王佐之才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提起晏殊,现代人马上会想到这样的词句。此人是北宋前期著名文学家,11世纪初,宋词风气未开,作者寥寥,词坛未免有些寂寞。此时晏殊横空出世,其作品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婉约词风,被人看做北宋词家“开山祖”。
很少有人知道,晏殊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当时的政坛明星。他出道甚早,7岁能诗文,14岁被地方官员推举到朝廷,适逢宋真宗御试进士,即令他参加,他一见试题便说:臣十日前已做此赋,赋稿尚在,请再给我出其他题目。拿到新题目,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一试而中。真宗既喜欢他的才华,又喜欢他坦直不隐瞒的性格,对他十分眷顾。所以他虽然比范仲淹小两岁,资历却老得多。他最大的优点,是绝无文人相轻之习,平生好贤,喜欢提拔、推举人才,被认为“推引士类,前世诸公为第一”,范仲淹、孔道辅以及韩琦、欧阳修等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
晏殊曾多次提拔、推举范仲淹,两人关系尤为密切。范仲淹结识富弼后,也不遗余力地向晏殊推荐。
富弼“笃学、有大度”,是个有见识、有才干的人,却不善于做诗赋,当时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考的正是他的短处,24岁时,他曾赴开封考进士,但没有考中。过了一年多,他前往陕西游历,而宋仁宗突然宣布恢复制科。在开封任职的范仲淹得到消息,马上派人追他回来,对他说:“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制科是宋朝“高考特招考试”,考的是策论,由皇帝亲自主持,专门选拔天下英才,由各地官员推荐参加考试。但因官员徇私,推举太滥,宋真宗下令废止。这一年,仁宗特恢复制科,“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
富弼开始对参加制科并不自信,他拒绝了范仲淹的建议,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的准备,范仲淹告诉他,自己已经同几位官员一起推荐了他,并为他准备了一间书房,各种制科“高考复习资料”都已经放到那书房了。感范仲淹之厚谊,富弼安下心来准备考试。
认定富弼是“王佐之才”,范仲淹对他厚爱有加,亲自拿着他的文章向丞相王曾、御史中丞晏殊推荐,“此人天下奇才,愿举于朝而用之”。晏殊向具识人慧眼,一见富弼,“大爱重之”,于是请范仲淹做媒,要把大女儿嫁给他。
晏殊有6个女儿,他最喜欢“敦静寡言、动必循礼”的大女儿,认为她“宜配伟人”,“为慎择所嫁”。有史料说,他曾请范仲淹给自己物色女婿,范仲淹说:“公之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必求国士,无如富某者。”此时的富弼在别人眼里是“白丁”一个,在伯乐眼里却已为国士。另一则史料略有不同,“范曰:‘监(学监)中有二举子,富皋、张为善,皆有文行,它日皆至卿辅,并可婿也。’晏曰:‘孰优?’范曰:‘富修谨,张疏俊。’晏曰:‘唯。’即取富皋为婿,皋后改名,即丞相郑国富公弼也”。
史料记载虽稍有出入,不过基本事实没错,富弼成了朝中重臣晏殊的佳婿。与汉唐相比,北宋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世家大族择婿有两条标准,一是仍讲究“门当户对”,“择门户,问家法,不问富也”,借此构筑一个庞大的姻亲网络,这是发展家族和维系家势的一种手段。二是以才择婿,“欲择纯良婿,须求才学儿”。在科举选官制度完全确立的宋代,个人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家族的富贵贫贱,而衡量个人才能的标准,就是看其人能否科举及第。正是看重“潜力股”,世家大族选婿于白身之中,或论婚于中第之后。无疑,成为晏殊佳婿,给富弼的人生、仕途带来的皆是好处。
过了半年多,制科考试举行,“富弼等十人词理皆优”,通过初试;半年后,他以六篇策论通过复试,如愿获得进士身份,随即被授予官职。
进入仕途后,富弼与范仲淹仍关系密切,常纵论时弊,并多次共事。他们常有争论,却因此更加互相敬佩,在相互的砥砺中,携手共进,政见也更趋于一致。大约经过十年的仕途沉浮,富弼已和范仲淹一样,成为当时的名臣。而在这时,安享太平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却突然面临巨大的战争危机。当此之际,范仲淹和富弼以杰出的才干,成为大宋王朝的擎天之柱。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盛世,危机,王佐之才盛世 危机 王佐之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