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考试的季节了,平时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到期末更是压力山大。以前的考试,会简单一点么?从成都“教育博物馆”披露的民国考试档案来看,以前的考试题一样很难,可以说在民国时期,当一个中学生,并不比现在容易。
考题刁钻 中考考7门
“何谓四史?能举出作者姓名否?”“何谓四声?创于何时?”“略论明代古文之变迁”翻开民国中学生的国文试卷,你是不是已经错乱了?这还是前面的送分题,请看这一题:译下列一文为语体文(语体文即白话文,编者注):
天津桥者叠石为之直力漓其怒而纳之子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戚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能读断句的读者,你确定自己读对了?!有人说了,民国中学生的国文底子比咱强,很自然。但实际情况是,那时候中学生的理化、史地、生物也不差。
来看看《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三十一年(1942年)秋季招考高初中新生简章》。那个时候,读初中可不是义务教育,得考试的!初中初试科目为:国文、算术;复试科目为:常识、公民、社会、自然、口试。升高中考试就更复杂了,光初试科目就有国文、算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语; 复试科目则包括理化、史地、生物(植物、动物)、口试。这么多门考试科目,简直完爆现在的中考和小升初。
更加“高冷”的是,在该招生简章的附则部分,学校还特别提醒报名学生“须刻苦耐劳,服从校规,自揣不能接受严格之管教者毋庸报名投考。”一句话,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就别来报名了。
英文教材 女生还上家事课
在石室中学,还存有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的一张课程表,课程分主课和通习两部分。主课有,外国语、算学、博物、理化,通习则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体操,学到第四、第五年级,还要上法制理财课!
其实,在民国时期,中学的课程设置经历过多次变动。1912年教育部制定的四年制中学课程,更订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13门,女子加设家事园艺和缝纫课。学生修完全部课程并经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为什么要上乐歌课?一位当时的中学校长是这样批注的:“乐歌乃古人弦诵之遗,各同皆有此科,应列为随意科,择五七言古诗歌词旨雅止音节谐和,足以发舒志气,涵养性情,篇幅不甚长者,于一星期内,酌加一、二小时教之。”有点今天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的味道。
1912年的这张课表与清末的中学课程相比,裁撤了读经讲经的课程,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又制定了六年制课程标准,高级中学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普通科,另一类是以职业为主要目的的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及家事等科。
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当时的树德中学为了使初高中毕业生升考高中及大学理工学院不感困难,除国文、英语外,尤其注重算学、理化,教学时数比教育部规定的略有增加。
而像华英女子中学一类的学校,家事课尤其有特色。该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家庭布置、家庭财务计划管理、仪容服饰、烹调、育儿等知识。为实习该门课程学校还设有“家政房”。由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或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学校拨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在那里学习煮饭、炒菜、带一个孩子。
可别小看当时的中学生,据说,那个时候很多高中的代数、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外国地理等学科基本都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一张1934年成蜀联立中学的高中理科教材表就能说明问题:物理:英文《京波尔专门物理学》;解析几何:英文《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微积分:英文《沃斯盘氏微积分学》……可别以为英文教材只在理科密集出现,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史地试卷显示,“那些年”的高考历史、地理等科目,居然也是用英文出题的。而网上流传的一份1923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理科试题里,数学题连题干都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如此看来,中学生如果英文不过关,其他科目的考试可是门门都有被虐的风险。
花絮
高中住校生学费
可当公务员5个月工资
《成都七中校志》记载,1942年,成都七中收初中生每人每期学费6元,高中生每人每期10元;此外还有体育费、卫生费、图书费每人每期8元(共24元);住宿费每人每期6元;食费每人每期600元;灯油、茶水费80元。而据《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市民生活消费水平研究》,1942年,成都公务员的工资在40-500元之间,其中8成以上的公务员月收入在150元以下。以1942年6月成都的生活费计,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月生活费需945元。也就是说,一个高中住校生一学期的学杂费,相当于一个公务员5个月的工资。
学霸来自简阳
平均成绩87.8分
在四川省档案馆,至今还存有石室中学1946年第二学期第二十七班甲乙组学生的成绩单。学霸来自四川简阳,名叫叶仲儒,其成绩为公民90分,国文85.8分,英语69.9分,代数99.2分,立体几何95分,物理97.3分,化学92.4分,外国历史87.5分,外国地理86分,图画78分,音乐85分,平均成绩87.8分。在这张成绩单上,不但列有学生的年龄、性别、籍贯、入学年月,还记录有每个学生的操行成绩、体育成绩和军训成绩。
民国时期石室中学试题
(节选)
■国文
一、何谓四史?能举出作者姓名否?
二、柳宗元何时人?试举所读柳文之篇名。
三、何谓四声?创于何时?
四、述清代古文家之派别
五、词与曲何代所创?能举出一二著名作者否?
六、译下列文为语体文
天津桥者叠石为之直力漓其怒而纳之子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戚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
■历史
1、华北地方在历史上被异族占据者有几次?曾经何人收复?
2、试在近世史现代史略举民族复兴的史实数则以对
3、抗战以来海口被敌封锁吾国对外贸易遵循何路线由何处出海?
4、英美在太平洋上各有何殖民地在军事上以何处为重心?
成都七中上世纪四十年代
中学文史试题(节选)
■一、国文试题
韩退之两兴柳鄂州书曲折大意并作一段文写行事机宜风采可爱畏之实。
■二、文学史实题
1. 朱子集道学大成义理之外文章考证介极精博试举其著述之大者言之
2. 略论明代古文之变迁
3. 有清经学以惠戴流风所被为广二派差异之点何在试言其略
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商报社 联合出品
本期撰稿人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四川省档案馆 米晓燕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都,家事,烹调,民国,育儿,女中学生成都 家事 烹调 民国 育儿 女中学生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考题刁钻 中考考7门
“何谓四史?能举出作者姓名否?”“何谓四声?创于何时?”“略论明代古文之变迁”翻开民国中学生的国文试卷,你是不是已经错乱了?这还是前面的送分题,请看这一题:译下列一文为语体文(语体文即白话文,编者注):
天津桥者叠石为之直力漓其怒而纳之子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戚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能读断句的读者,你确定自己读对了?!有人说了,民国中学生的国文底子比咱强,很自然。但实际情况是,那时候中学生的理化、史地、生物也不差。
来看看《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三十一年(1942年)秋季招考高初中新生简章》。那个时候,读初中可不是义务教育,得考试的!初中初试科目为:国文、算术;复试科目为:常识、公民、社会、自然、口试。升高中考试就更复杂了,光初试科目就有国文、算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语; 复试科目则包括理化、史地、生物(植物、动物)、口试。这么多门考试科目,简直完爆现在的中考和小升初。
更加“高冷”的是,在该招生简章的附则部分,学校还特别提醒报名学生“须刻苦耐劳,服从校规,自揣不能接受严格之管教者毋庸报名投考。”一句话,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就别来报名了。
英文教材 女生还上家事课
在石室中学,还存有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的一张课程表,课程分主课和通习两部分。主课有,外国语、算学、博物、理化,通习则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体操,学到第四、第五年级,还要上法制理财课!
其实,在民国时期,中学的课程设置经历过多次变动。1912年教育部制定的四年制中学课程,更订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13门,女子加设家事园艺和缝纫课。学生修完全部课程并经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为什么要上乐歌课?一位当时的中学校长是这样批注的:“乐歌乃古人弦诵之遗,各同皆有此科,应列为随意科,择五七言古诗歌词旨雅止音节谐和,足以发舒志气,涵养性情,篇幅不甚长者,于一星期内,酌加一、二小时教之。”有点今天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的味道。
1912年的这张课表与清末的中学课程相比,裁撤了读经讲经的课程,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又制定了六年制课程标准,高级中学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普通科,另一类是以职业为主要目的的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及家事等科。
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当时的树德中学为了使初高中毕业生升考高中及大学理工学院不感困难,除国文、英语外,尤其注重算学、理化,教学时数比教育部规定的略有增加。
而像华英女子中学一类的学校,家事课尤其有特色。该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家庭布置、家庭财务计划管理、仪容服饰、烹调、育儿等知识。为实习该门课程学校还设有“家政房”。由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或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学校拨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在那里学习煮饭、炒菜、带一个孩子。
可别小看当时的中学生,据说,那个时候很多高中的代数、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外国地理等学科基本都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一张1934年成蜀联立中学的高中理科教材表就能说明问题:物理:英文《京波尔专门物理学》;解析几何:英文《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微积分:英文《沃斯盘氏微积分学》……可别以为英文教材只在理科密集出现,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史地试卷显示,“那些年”的高考历史、地理等科目,居然也是用英文出题的。而网上流传的一份1923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理科试题里,数学题连题干都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如此看来,中学生如果英文不过关,其他科目的考试可是门门都有被虐的风险。
花絮
高中住校生学费
可当公务员5个月工资
《成都七中校志》记载,1942年,成都七中收初中生每人每期学费6元,高中生每人每期10元;此外还有体育费、卫生费、图书费每人每期8元(共24元);住宿费每人每期6元;食费每人每期600元;灯油、茶水费80元。而据《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市民生活消费水平研究》,1942年,成都公务员的工资在40-500元之间,其中8成以上的公务员月收入在150元以下。以1942年6月成都的生活费计,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月生活费需945元。也就是说,一个高中住校生一学期的学杂费,相当于一个公务员5个月的工资。
学霸来自简阳
平均成绩87.8分
在四川省档案馆,至今还存有石室中学1946年第二学期第二十七班甲乙组学生的成绩单。学霸来自四川简阳,名叫叶仲儒,其成绩为公民90分,国文85.8分,英语69.9分,代数99.2分,立体几何95分,物理97.3分,化学92.4分,外国历史87.5分,外国地理86分,图画78分,音乐85分,平均成绩87.8分。在这张成绩单上,不但列有学生的年龄、性别、籍贯、入学年月,还记录有每个学生的操行成绩、体育成绩和军训成绩。
民国时期石室中学试题
(节选)
■国文
一、何谓四史?能举出作者姓名否?
二、柳宗元何时人?试举所读柳文之篇名。
三、何谓四声?创于何时?
四、述清代古文家之派别
五、词与曲何代所创?能举出一二著名作者否?
六、译下列文为语体文
天津桥者叠石为之直力漓其怒而纳之子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戚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
■历史
1、华北地方在历史上被异族占据者有几次?曾经何人收复?
2、试在近世史现代史略举民族复兴的史实数则以对
3、抗战以来海口被敌封锁吾国对外贸易遵循何路线由何处出海?
4、英美在太平洋上各有何殖民地在军事上以何处为重心?
成都七中上世纪四十年代
中学文史试题(节选)
■一、国文试题
韩退之两兴柳鄂州书曲折大意并作一段文写行事机宜风采可爱畏之实。
■二、文学史实题
1. 朱子集道学大成义理之外文章考证介极精博试举其著述之大者言之
2. 略论明代古文之变迁
3. 有清经学以惠戴流风所被为广二派差异之点何在试言其略
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商报社 联合出品
本期撰稿人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四川省档案馆 米晓燕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都,家事,烹调,民国,育儿,女中学生成都 家事 烹调 民国 育儿 女中学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95岁抗日女兵忆撤退野人山:沿途尸骨成指路标||上一篇:翁同龢曾因不分享特产遭老乡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