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2)

编辑:秋痕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所以说,东学党起义引发的朝鲜危机,在李鸿章眼里是“危”,我苦心经营二十年,就是为了大局稳定,现在乱了;对日本人来说这就是“机”,千载难逢的攻打中国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矛盾在朝鲜爆发,并且马上就要上升到一种军事冲突的边缘。此时,李鸿章绝对不想打仗。
  现在说的比较多的有以下三条:第一条, 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不能被打一场仗来搅和。这是中国政治的最本质的那一部分,就不想打仗。第二条,他深知中国前三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襟的破屋,实际上不足以战胜倭国。第三条,他不愿意在这种没有把握的决战中消耗自己的实力。
  实际上,即便甲午年没赶上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足以打败日本人,他的损失是可控的,李鸿章还是不愿意打这一仗。当时,李鸿章已经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他还是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爵,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李鸿章大获全胜,慈禧太后用什么赏赐他呢?你懂的!
  李鸿章最希望的结局就是“平局”。如果李鸿章顶住了,像左宗棠收复新疆或者中法战争的不胜不败那样,最好!朝廷的稳定大局保住了,自己又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功,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新的荣耀,扩展一下自己的权力,多得到一些资源。再过四五年,告老还乡。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因此,李鸿章还没开战就想着这么调停、和谈。即便打输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清国还不至于杀了自己,最多是如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一样,提前点退休。所谓“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也是很不错的结局。最糟糕的结局就是大获全胜。当初,太平军攻克金陵,咸丰皇帝发狠说:“谁要是克复金陵,不论满人汉人,直接封王!”等到曾国藩兄弟打下南京城,两宫太后假装忘记了自己老公的话,曾国藩更是完全不敢提醒一下那二位美女,“封王之事”。不仅如此,他还赶紧把军队裁撤,争取早早退休回家。
  如果李鸿章大破联合舰队,把日本彻底消灭。问题可就大了,慈禧太后肯定不是“喜”而是“忧”。在满洲贵族统治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清国,一个汉人大臣如果获得不赏之功,他的下场很可能是吴三桂或袁世凯。
  因此,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李鸿章那里已经是次优选择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争胜,甲午,保平,战争中,李鸿章争胜 甲午 保平 战争中 李鸿章
下一篇:1929年古田会议:毛泽东和朱德曾有明显分歧||上一篇:民国定都之争:武昌、南京还是北京?(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