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人的“致仕诗”:多为表达“无为不争”之意

编辑:秋痕 来源:太原日报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退休意味着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所以不乏有人以诗明志,直抒胸臆。诗作或诙谐幽默,或感慨不已,情韵风趣各有所得。 
  诗意表现超世脱俗境界的当数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诗:“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太守当时也就六十大几,但自觉体力不支,难以胜任,便向朝廷申请提前退休,并将已致仕还乡的两位至交好友忠告作为己见,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南朝梁代的陶弘景,他36岁时便辞职隐居于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其旧友梁武帝萧衍即位后,邀其出山复职。陶却作了一幅画,画中有两牛,一牛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牛却被人套着金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题诗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诗画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梁武帝看后也只好作罢,但仍以书信往来与其商讨朝廷大事,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致仕还需作画作诗,也可谓古代政坛人事的一段奇趣。
  明朝福建莆田人林俊,官至刑部尚书,其退休历程更是山重水复,曲折艰难,前后达29年之久,方才遂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考验意志的“马拉松”式的致仕之途。林俊因弹劾明宪宗宠臣险遭杀身之祸,明孝宗继位后复受重用,期间又因患疾辞官归里四次,一生大起大落,可谓饱经沧桑。不过,此公每逢险衅或擢用之后便急于申请退休,累计达19次。晚年最后一次致仕后,做《四休述怀》诗:“老去官书可自由,百年吾道信沧州。本无异术劳三往,窃有闻名办四休。红雨满江枫叶暮,全霜孤径菊花秋。抄来种树堪长日,灵草从多莫漫求。”诗中记述了一生几度辞官归里的心情,既有对官场冷漠、仕途艰险之嗟叹,又有对卸任归里后去烦就闲、恬淡轻松之悦乐。当然,古代官场波诡云谲,险象环生,官员们极力申请退休不乏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
  西晋惠帝时,江苏吴县名士张翰被掌控朝政的齐王司马冏召授为大司马东曹掾(相当于县丞),赴洛阳任职。一日,因见秋风忽起,张翰猛然思念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触景生情之中,沉吟了一首“致仕申请”诗《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未等朝廷批准已毅然辞官归乡,留下了一段“秋风思鲈”的典故。事实证明,张翰的辞职令其躲过了洛阳一劫。半年之后,齐王被杀,张翰的同僚陆机、陆云也相继死于非命。可见,“秋风思鲈”引起致仕不过是诗人逃遁杀身之祸的借口和托辞。
  明朝的开国功臣、政治家和文学家刘伯温,被朱元璋视为诸葛亮。他刚满60岁时,便主动要求回乡养老,并作一首致仕诗表明心迹:“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草屋傍林泉。因思若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却文章不值钱。”自我调侃的背后实质是为了躲避“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灾,但那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思想,还是十分可贵的。
  我国古代的“退休”也仅限于官吏。囿于官场政治、权力之风险,所以,除却身体状况之外,古代官员尤其在朝为高官者能够平安地到达退休“驿站”,善始善终,实属不易,故其致仕诗多是于风趣感慨之中表达出的“无为不争”之意,宋代无门和尚的一首《颂》诗便是官员“退休”的注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彭庆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致仕,之意,不争,无为,多为,古人,表达致仕 之意 不争 无为 多为 古人 表达
下一篇:古人致仕诗多为表达“无为不争”||上一篇:明清时期天安门四千步廊举行“秋审” 审判犯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