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秘:究竟是谁杀死了杨贵妃?(1)

编辑:秋痕 来源:中新网论坛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杨贵妃魂归离恨天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被谁杀死的,史家有不同的说法。 
  杜甫名诗《北征》最后一节,写到“马嵬事变”:“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从其中“中自诛褒妲”一句看,杜甫似乎是说,杨贵妃是被唐玄宗亲自下令处死的。
  刘禹锡《马嵬行》诗转述当地小孩子的说法:“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具体细节是:“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意思是,唐明皇在军人的逼迫下,不得已(请特别注意“舍”字)用内含金屑的毒酒赐死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叙述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至“西出都门百余里”的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显然,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是被扈从军人处死的。
  郑畋《马嵬坡》诗是这样写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中虽然说唐明皇难以忘怀杨贵妃,但主要内容是:拿南朝陈后主(隋军攻占南京时,他跟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宫一口枯井里)作反衬,说明唐明皇圣明,能够在危急时刻,为了国家利益,下令处死自己宠爱的妃子。
  这几首诗,都是唐人咏“马嵬事变”的名诗。他们的观点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杜甫、郑畋似乎倾向于认为,唐明皇在处死杨贵妃一事上是主动的;白居易强调扈从军人(“六军”)的作用,没提唐明皇的作用;刘禹锡介于两者之间,既强调了军人的作用,也没有忽略唐明皇的作用。
  那么,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引魏泰《隐居诗话》,对刘禹锡、白居易的观点、措辞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诗,“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并斥责道:“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魏泰特别赞赏杜甫的说法,因为它肯定了唐明皇能够吸取夏商末代君主的失败教训,“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至于郑畋的《马嵬行》,意思倒是没错,但是,“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值得一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贵妃,揭秘,杀死了贵妃 揭秘 杀死了
下一篇:专家称香妃本名奥斯曼 常佩香袋 身上散发浓香(3)||上一篇:日本"南洋姐"泛滥世界各地 明治年间输出数十万
分享到
推荐好文